第10章 玄奘——大遍覺法師(第1/3 頁)
玄奘,唐代傑出的佛教學者、旅行家、翻譯家,法號三藏法師,俗名陳禕,公元602年出生於河南緱氏的一個儒學世家,逝於公元664年。
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最廣為人知的便是西行取經的壯舉,這一旅程不僅促進了佛教文化在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的傳播,還加深了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玄奘也因此被尊稱為“大遍覺法師”、“唐三藏”。
一 生平概述
玄奘法師的生平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史詩,他的一生可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早年與出家
玄奘生於隋朝末年,即公元602年,河南洛陽附近的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
他出生在一個世代為官的儒家家庭,本名陳褘。
幼年時,因戰亂頻仍,家道中落,他隨兄長進入佛門,起初在洛陽淨土寺學習。
年僅十三歲,他便能熟練掌握佛學基本理論,展現出了非凡的悟性和記憶力。
然而,隨著對佛學的深入學習,他逐漸發現當時國內佛經翻譯的不一致與理解上的分歧,這激發了他前往佛教發源地印度求取真經的決心。
西行求法
公元627年,玄奘不顧唐朝嚴格的邊關禁令,毅然決定西行取經。
他沿著絲綢之路,歷經數年,穿越荒漠、高山、草原,克服重重困難,抵達當時佛教的學術中心——印度。
在此期間,他訪問了數十個國家,學習了多種語言,包括梵文,積累了豐富的知識與經驗。
抵達印度後,玄奘在那爛陀寺求學,拜戒賢法師為師,深入研究佛教哲學,特別是瑜伽行派的法相唯識學,成為那爛陀寺的十大德之一,並在全印度的辯經大會中獲得勝利,聲譽日隆。
歸國與譯經
公元645年,玄奘帶著大量的佛經和佛像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隆重接待。
太宗皇帝支援他在大慈恩寺設立譯場,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學者和僧侶,共同參與佛經的翻譯工作。
玄奘翻譯的佛經質量上乘,既忠於原意又文辭優美,對後來的佛教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據統計,他主持翻譯的佛經超過1300卷,其中包括《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瑜伽師地論》等重要經典。
《大唐西域記》
除了佛學貢獻,玄奘還撰寫了一部珍貴的歷史文獻——《大唐西域記》。
詳細記錄了他西行途中的所見所聞,包括地理環境、風土人情、宗教信仰、歷史遺蹟等,成為研究古代中亞、南亞地區歷史、地理、宗教、文化的寶貴資料,對後世影響巨大。
晚年與身後
玄奘晚年仍致力於譯經和教學,直至公元664年圓寂,享年63歲。
他的去世,對於當時的佛教界乃至整個社會都是巨大的損失。
玄奘法師一生追求真理、不畏艱難的精神,以及他為佛教文化做出的巨大貢獻,使他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位傑出人物,被後人尊為“中華民族的脊樑”。
其形象在文學、藝術等領域都有深刻體現,尤其是《西遊記》中唐僧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二 思想體系
玄奘法師的思想體系主要圍繞著法相唯識學展開,這一學說構成了他佛學理論的核心。以下是其思想體系的關鍵要素:
1、唯識無境
這是玄奘法相唯識學的基石,主張“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即認為外在世界並非獨立於心識之外客觀存在,而是心識的變現。
\"唯識\"意指一切所認知的現象都是由心識(識)所產生,\"無境\"則意味著沒有獨立於心識之外的實體(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