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第2/2 頁)
的古寫本中也有李陵答蘇武書(現藏巴黎國立圖書館),文字鄙陋可笑,其中竟用了孫權的典故!大概現存的蘇、李贈答詩文同出於這一類的傳說故事,雖雅俗有不同,都是不可靠的。枚乘的詩也不可靠。枚乘的詩九首,見於徐陵的《玉臺新詠》;其中八首收入蕭統的《文選》,都在「無名氏」的古詩十九首之中。蕭統還不敢說是誰人作的;徐陵生於蕭統之後,卻敢武斷是枚乘的詩,這不是很可疑的嗎?
大概西漢只有民歌;那時的文人也許有受了民間文學的影響而作詩歌的,但風氣未開,這種作品只是「俗文學」,《漢書·禮樂志》哀帝廢樂府詔所謂「鄭聲」,《王褒傳》宣帝所謂「鄭衛」,是也。
到了東漢中葉以後,民間文學的影響已深入了,已普遍了,方才有上流文人出來公然仿效樂府歌辭,造作歌詩。文學史上遂開一個新局面。
這個新局面起於二世紀的晚年,漢靈帝(一六八—一八九)與獻帝(一九〇—二二〇)的時代。靈帝時有個名士趙壹,恃才倨傲,受人的排擠,屢次得罪,幾乎喪了生命。他作了一篇《疾邪賦》,賦中有歌兩首,其一雲:
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順風激靡草,富貴者稱賢。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伊優北堂上,骯髒倚門邊。
這雖不是好詩,但古賦中夾著這種白話歌辭,很可以看時代風氣的轉移了。
這個時代(靈帝、獻帝時代)是個大亂的時代。政治的昏亂到了極端。清流計程車大夫都被那「黨錮」之禍一網打盡(黨錮起於一六六,至一八四始解)。外邊是鮮卑連年寇邊,裡面是黃巾的大亂。中央的權力漸漸瓦解,成了一個州牧割據的局面,許多的小割據區域漸漸被併吞征服,後來只剩下中部的曹操,西南的劉備,東南的孫權,遂成了三國分立的局面。直到晉武帝平了孫吳(二八〇),方才暫時有近二十年的統一。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