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第1/2 頁)
公元643年,魏徵去世。唐太宗揮淚說出了心聲:&ldo;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rdo;魏徵是特殊時代湧現出來的特殊人物,在君臣促膝而談的氛圍裡,有誰不能透過每一段求言、爭論、辯駁看到盛世的背影朝著他們走來?
相視無言千古淚
如果說長孫無忌基本上以個人的方式起作用,是皇帝的心腹謀士,那麼房玄齡則是一個卓越的實幹家。
‐‐費正清、崔瑞德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長安。
一生功勣耀眼的唐太宗,急速滑向英雄的暮年。房玄齡年事已高,身體每況愈下。一日,李世民讓人把房玄齡抬到殿中,在御座之側放下,君臣對坐,相視流淚,無言。一千三百年前的這個感人的畫面,後世再也沒有出現複製版本。三十二年來的情感映紅了兩個男人的生命的餘暉。三十二年前,他們在渭北的蕭瑟秋風中相遇;房、李二人不見則已,一見如故。《資治通鑑》卷184隋恭帝義寧元年九月載:&ldo;房玄齡謁世民於軍門,世民一見如舊識,署記室參軍,引為謀主。玄齡亦自以為遇知己,罄竭心力,知無不為。&rdo;自此,開始了他們之間長久的君臣之守。三十二來,房玄齡跟隨李世民左右,他們融合互補,相得益彰;李世民更有魏徵、王珪、尉遲敬德等人,竭盡忠心,為他效力。李世民當時掌控的局面,真可以說是文臣武將精英薈萃,君王臣子共謀宏圖大業,也正因此才造就了唐太宗的貞觀政勣,顯赫於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之中。
房玄齡比李世民年長十多歲,可稱兄弟;李世民身為帝王,可稱君臣,但那一刻的眼淚超越了所有的關係,也融合了複雜的情感。感激、欣慰、遺憾全都湧上這兩位英雄的心頭,於是,男兒淚灑長安。
不久,房玄齡離開了他傾盡一生精力的大唐。貞觀前後二十三年,房玄齡輔政二十二年,他為大唐鞠躬盡瘁,事無巨細,李世民和整個帝國都離不開他。房玄齡的一生可分為兩部分:前十年輔佐李世民開創江山,跟隨他四處徵戰,後二十二年潛心輔助其治理國家。
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
參差麗雙闕,照耀滿重闈。
仙馭隨輪轉,靈烏帶影飛。
臨波光定彩,入隙有圓暉。
還當葵霍志,傾葉自相依。
李世民有89首詩作收錄在《全唐詩》中,其中就有兩首是頌揚房玄齡的,除這首《賦秋日懸清光賜房玄齡》外,還有一首《威鳳賦》。房玄齡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和影響可見一斑。在貞觀國家英雄輩出風雲際會的時代,得到李世民青睞和厚遇的不少。文有魏徵、長孫無忌、褚遂良、杜如晦、蕭禹等,武有李靖、李世勣、尉遲敬德、秦叔寶等,這些激情四射的人物描繪了浪漫多彩的盛世畫卷。在後人看來,在大唐燦爛星空裡,他們無比惹眼。他們運籌帷幄,衝鋒陷陣,文治武功,頗有成就。房玄齡很容易在後人對個性人物的青睞慣性下淹沒在群英張揚的影子裡。把房玄齡拿出來一對一地比量,他似乎缺少了幾分熱血豪情,多了點文人的儒雅大度。但精英層裡太需要他這樣的人了。
充滿個性的人多了,就不好辦事,何況這些人一個個才華出眾,各有所長,誰也很難輕易能把另一個人說服。有時候就是互相不服氣,非要爭個輸贏。房玄齡在個性人物中,沒有張揚鮮明的舉止,但性情溫和,洞明世事,通達睿智,尤其很能忍,忍來自各方的言語攻擊,甚至是本不該由他來承受的痛罵。
皇親國戚,文臣武將都在他頭上撒過氣。痛罵、辱罵、出氣各種型別都有,不著邊際的、誤會的、故意的也有,可他並不認為不反擊就是懦弱的表現。連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