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第2/3 頁)
940年,城市的平均規模為33萬人;1975年,城市的平均規模達到57萬人。1950‐1980年,規模超過10萬人的城市增至29座;1980年伊斯坦堡、安卡拉和伊茲密爾三大城市人口占城市總人口的36,其餘規模超過10萬人的城市人口占城市總人口的27。安卡拉的人口由1950年的29萬人增至1970年的124萬人,1990年達到256萬人。伊斯坦堡的人口由1950年的98萬人增至1970年的214萬人,1990年達到622萬人。伊茲密爾的人口由1950年的23萬人增至1970年的52萬人,1990年達到176萬人。阿達納的人口由1950年的12萬人增至1970年的35萬人,1990年達到92萬人。1997年,人口超過50萬人的城市達到10個,其中伊斯坦堡900萬人,安卡拉360萬人,伊茲密爾310萬人,布林薩190萬人,阿達納160萬人。土耳其的大城市主要分佈於經濟發達的色雷斯、馬爾馬拉海沿岸、愛琴海沿岸和地中海沿岸,城市化程序的加快意味著土耳其的人口分佈自安納託利亞中東部的高原內陸農業地區向西部工業地區及伊斯坦堡、伊茲密爾和阿達納諸多大城市的人口移動。相比之下,黑海沿岸和安納託利亞東部及東南部的貧困地區沒有人口超過20萬人的城市,16個城市中只有5個城市人口在10萬‐20萬人之間。
19世紀末伊斯坦堡街道
作為人口迅速增長和工業化長足進步的歷史結果,城市化導致社會結構的相應變化,塑造著嶄新的社會階層。一方面,現代產業工人逐漸崛起,成為舉足輕重的社會勢力;另一方面,鄉村移民居住的棚戶區逐年擴大,城市貧困人口急劇膨脹。1950年,城市周邊的棚戶區住戶約5萬戶,居住人口約25萬人,棚戶區人口約占城市總人口的47。1960年,城市周邊的棚戶區住戶約24萬戶,居住人口約120萬人,棚戶區人口約占城市總人口的167。1970年,城市周邊的棚戶區住戶約60萬戶,居住人口約300萬人,棚戶區人口約占城市總人口的236。1980年,城市周邊的棚戶區住戶約115萬戶,居住人口約575萬人,棚戶區人口約占城市總人口的261。1990年,城市周邊的棚戶區住戶約175萬戶,居住人口約875萬人,棚戶區人口約占城市總人口的339。以上數字表明,20世紀50年代是城市化程序最快的階段,而20世紀80年代,城市周邊的棚戶區數量、居住人口數量和占城市人口的比例均呈明顯上升的趨勢。隨著城市周邊棚戶區的逐年擴大和城市貧困人口的急劇膨脹,城市社會的貧富對立日趨凸顯,加之傳統秩序的崩壞導致從鄉村移入城市的下層民眾處於無助的狀態以及嚴重的失業現象,提供了激進勢力和極端傾向滋生的土壤。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