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藝謀、馮小剛、崔永元等原本即以“鏡頭”為生的繁多“著名人士”的任何閃失,其實都無足輕重。以波茲曼之見,比演藝圈、電影圈、電視圈中的無窮紛爭與齷齪更糟糕的,是“娛樂”的泛化乃至深入人心。
波茲曼的這一判斷語調平和,但卻內含絕望之心———電視1900年誕生至今不過百年,但它已將政治、新聞、教育乃至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場喧譁繽紛的“雜耍”。在那張壯闊無比的“電視”螢幕上,無論多麼殘忍的謀殺,多麼恐怖的地震,多麼荒誕的政治醜聞,只要主持人溫柔地說一聲“接下來”,一切便從人們的腦海中消失得乾乾淨淨……
於是,如今我們每日沉浸其中的所謂“資訊環境”事實上已成為“電視”的一面鏡子———在這個類似於“歡樂總動員”、“非常6+1”式的資訊環境中,不僅失敗的文化已成為一種文化,而且,新聞的價值也僅僅取決於它能帶來多少笑聲或噓聲……更有甚者,非凡品德、完美的人格之類,也僅僅取決於“化妝術”的高下……
為此,波茲曼的憂心絕望之至,感人之至:“如果一個民族分心於繁雜瑣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週而復始,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總之人民蛻化為被動的受眾,而一切公共事務形同雜耍,那麼這個民族就會發現自己危在旦夕,文化滅亡的命運就在劫難逃。”
《娛樂至死》/尼爾。波茲曼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定價:元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前言
人們一直密切關注著1984年。這一年如期而至,而喬治·奧威爾關於1984年【《一九八四年》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 1903—1950),1949年所著的長篇小說,描繪了未來*統治下的恐怖情景。——譯註】的預言沒有成為現實,憂慮過後的美國人禁不住輕輕唱起了頌揚自己的讚歌。自由*的根得以延續,不管奧威爾筆下的噩夢是否降臨在別的地方,至少我們是倖免於難了。 但是我們忘了,除了奧威爾可怕的預言外,還有另一個同樣讓人毛骨悚然的版本,雖然這個版本年代稍稍久遠一點,而且也不那麼廣為人知。這就是奧爾德斯·赫胥黎【奧爾德斯·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 1894—1963),英國小說家、散文家、博物學家。1932年發表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以諷刺筆法描寫他心目中的未來世界。——譯註】的《美麗新世界》。即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們也不會料到,赫胥黎和奧威爾的預言截然不同。奧威爾警告人們將會受到外來壓迫的奴役,而赫胥黎則認為,人們失去自由、成功和歷史並不是“老大哥”“老大哥”系《一九八四年》中的*者。——譯註之過。在他看來,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強行禁書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失去任何禁書的理由,因為再也沒有人願意讀書;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剝奪我們資訊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人們在汪洋如海的資訊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奧威爾害怕的是真理被隱瞞,赫胥黎擔心的是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奧威爾害怕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慾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訪美麗新世界》裡提到的,那些隨時準備反抗*的自由意志論者和唯理論者“完全忽視了人們對於娛樂的無盡慾望”。在《一九八四年》中,人們受制於痛苦,而在《美麗新世界》中,人們由於享樂失去了自由。簡而言之,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而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 這本書想告訴大家的是,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而不是奧威爾的預言。txt電子書分享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