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第1/2 頁)
是胡餅可名麻餅,亦曰爐餅。餅中並可著餡。《清異錄》雲:1
湯悅逢士人於驛舍。士人揖食,其中一物是爐餅,各五事,細味之,餡料互不同。以問,士人嘆曰:&ot;此五福餅也。&ot;
唐代長安盛行此餅,日本僧圓仁入唐,在長安及見之,其言曰:2
開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命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皆然。
此種胡餅,疑係西域各國常食,或即今日北方通行之燒餅。至於唐代之燒餅與今日之燒餅不同,其顯著之別即在不著胡麻。《齊民要術》有作燒餅法雲:3
面一斗,羊肉二斤,蔥白一合,豉汁及鹽熬令熟,炙之。面當令起。
唐代作燒餅法,與賈氏所云當不相遠也。
,源順《和名類聚鈔》作,音部鬥,亦作,謂為油煎餅。4大約即《齊民要術》中之也。《要術》記其作法雲:5
盤水中浸劑,於漆盤背上,水作者省脂,亦得十日軟,然久停則堅。幹劑於腕上手挽作勿著勃入,脂浮出即急翻,以杖周正之。但任其起,勿刺令穿,熟乃出之。一面白,一面赤,輪緣亦赤,軟而可愛,久停亦不堅。若待熟始翻杖刺作孔者,洩其潤氣,堅硬不好。法須甕盛,濕布蓋口,則常有潤澤,甚佳,任意所便,滑而且美。
此種油煎餅,日本至今有之。1
《資暇錄》述之得名雲:2
畢羅者,蕃中畢氏、羅氏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
或以為安國西百餘裡有畢國(bikand),其人常至中土貿易。3故疑所謂者,因其來自畢國等地,遂以為名耳。楊慎雲:4
《集韻》,修食也。按小說,唐宰相有櫻筍廚,食之精者有櫻桃。今北人呼為波波,南人訛為磨磨。
《青箱雜記》謂餅一名5。按升庵諸人之言近於臆說。既非波波,亦非磨磨,或因畢國得名,乃是今日中亞、印度、新疆等處伊斯蘭教民族中所盛行之抓飯耳。抓飯印度名pilau,亦作pilow,piláf,英國hyule及acburnell所著hobn-jobn,pp710-711,述此甚詳,與波波、磨磨截然二事。蓋純然為譯音也。唐代長安亦有之,且有專售此物之畢羅店,一在東市,一在長興裡,俱見段成式《酉陽雜俎》。唐代賣畢羅亦以斤計,唯其中置蒜,以較今之畢羅,不知其異同為何如也?6
搭納不知是何物,待考。
有唐一代,西域酒在長安亦甚流行。唐初有高昌之蒲萄酒,其後有波斯之三勒漿,又有龍膏酒,大約亦出於波斯,俱為時人所稱美。西市及長安城東至曲江一帶,俱有胡姬侍酒之酒肆,李白諸人嘗買醉其中。金樽美酒,其有不少之異國情調,蓋不待言也。高昌蒲萄酒於太宗平定高昌後始入中國。《冊府元龜》紀此雲:1
及破南昌,收馬乳蒲桃實於苑中種之,並得其酒法。帝自損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緹盎。既頒賜群臣,京師始識其味。
西城如大宛、龜茲諸國之葡萄酒,漢魏以來,中國即已知之。2唯在中土用西域法仿製之西域酒,要當始於太宗耳。
李肇記當時天下名酒有云:3
酒則有……京城之西市腔,蝦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漿類,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謂庵摩勒、毗梨勒、訶梨勒。
庵摩勒梵文作āalaka,波斯文作aola;毗梨勒梵文作vibhitaka,波斯文作balila;訶梨勒梵文作haritaki,波斯文作halila。4據《舊唐書&iddot;波斯傳》,波斯產訶梨勒。三勒漿當即以此三者所釀成之酒耳。訶梨勒樹,中國南部亦有之。鑒真至廣州大雲寺,曾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