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第2/3 頁)
踐踏、耕牧就可想而知了。西晉的短暫統一,卻伴隨著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關中幾乎近於無人管理。十六國時期,長安雖然曾一度作為前趙、前秦和後秦的都城,其中的後秦曾廣招漢族名儒,出現過暫時的安定。但對皇陵的保護並沒有什麼建樹。只有在北魏太武帝於439年統一北方後,才出現了近百年的相對穩定局面。魏高祖孝文帝於太和九年(485年)九月,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隨之下詔&ot;三公及位從三公者,去墓三十步&ot;不得種植樹木。第二年,除遣使以&ot;太牢&ot;、&ot;祭漢光武、明、章三帝陵&ot;外,又下詔&ot;漢、魏、晉諸帝陵禁方百步,不得樵蘇踐踏&ot;。由此可知,北魏遷洛陽後的護陵措施初期還是從對百姓的撫恤開始的。孝明帝於熙平元年(516年)八月曾下令保護古帝諸陵,詔曰:&ot;古帝諸陵多見殘缺,可明赦所在諸有帝王陵墓,四面各五十步,勿聽耕稼&ot;,所謂&ot;諸有帝王墳陵&ot;,應該是包括秦始皇陵在內的。因為關中不但處於北魏的版圖中,而且拓跋氏已經漢化。在此之前至西漢喪亂,前後長達五百年之久,那些&ot;先賢列聖&ot;的陵墓不知有多少遭到毀壞!到了隋朝,儘管隋煬帝一生很荒唐,但他即位初在保護帝陵方面還做過一些有益的事情。大業二年(606年)十二月詔書曰:&ot;前代帝王因時創業,君民建國禮尊南面,而歷運推移,年世未久,丘壟殘毀。自古以來,帝王陵墓可給隨近十戶,免其雜役,以供守視。&ot;居住在帝王陵墓附近的十戶農民,被免除了隋政府的雜役,既不脫產,又能兼護陵墓,可說是兩獲其利的好辦法。唐朝的護陵和致祭,前後有些變化。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下令:&ot;自古明王、聖帝、賢臣、烈士墳墓無得芻牧。春秋致祭。&ot;可到了唐高宗時,則放棄了對始皇陵的保護和祭祀,所持理由是&ot;貞觀之禮無祭先代帝王之文&ot;。顯慶二年(657年)六月,禮部尚書許敬宗等奏本,提出根據行狀,確定祭祀的五條標準,即法施於人、以死勒事、以勞定國、能御大災、能捍大患。據此,&ot;始皇無道,所以棄之。&ot;到了天寶七年(748年),唐玄宗在興慶宮&ot;受冊徽號。大赦天下&ot;,他一高興,為三皇以前的帝王在京城立祠廟的同時,包括&ot;忠臣義士、孝婦烈女、德行彌高者&ot;在內,廣泛地進行了一次調整,並使&ot;歷代帝王肇跡之處&ot;的郡除置廟外,還增加了配享。這次明確了&ot;秦始皇都鹹陽,以丞相李斯、將軍王翦配&ot;,終算是給了他以&ot;合法&ot;的地位。李唐王朝經過黃巢起義的打擊,從根本上動搖了統治根基。但朱溫降唐後,又於公元907年篡唐,建立起後梁王朝。自此出現的五代十國,就再一次開始了割據混戰的時期。陝西的關中地區同廣闊的中國北方一樣,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等五個小王朝,約半個世紀的時間。前此的帝王陵墓,無人管理,成了荒冢。以政治投機為能事的軍閥溫韜,在後梁時任節度使兼領靜勝軍,於藩鎮七年內竟盜挖了所有的唐陵,&ot;取其所藏金玉&ot;,成為有名的罪在不赦的&ot;盜墓賊&ot;。秦漢陵墓之所以倖免兵匪的浩劫,並不是這些人發什麼善念,而是他們知道這些陵墓早已被破壞過,比不上挖唐陵盜寶來得&ot;實惠&ot;。儘管如此,秦始皇陵仍然還是處於&ot;樵採不禁、風雨不避&ot;的狀態。北宋時,各個皇帝很重視對&ot;前代帝王陵寢、忠臣賢士丘壟&ot;的保護,可以說是歷代王朝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宋太祖趙匡胤剛一登基,於建隆元年(960年)就下詔郡縣,要其置戶守陵,對&ot;隳毀者修葺之&ot;。隨後,對包括秦始皇陵在內的歷代帝王陵墓明確各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