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第1/3 頁)
荒唐的構想
秦始皇陵已探明的陪葬坑佈局局。想到了四方,接著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周而復始,永無窮盡,以千年萬年,永遠主宰著這個他以為能夠主宰的世界。據說,秦始皇本打算把他的陵丘的高度修到九千九百九十九尺,上下共設九層波浪,他這樣設計的目的有兩個。在古代,人們對蒼天有過無數的猜測和幻想,後來,&ot;九層天說&ot;的觀點佔了上風。這種說法認為,上天共有九重,這就是上上天、上中天、上下天;中上天、中中天、中下天;下上天、下中天、下下天。各層天的規格不一,所住眾神地位也有差別。其中上上天最高,其居九天最頂,乃天帝玉皇之住所。天帝統御著九天諸神,而九天諸神又分別按職責管理著人間世界。生前的秦始皇就狂傲,其飛揚跋扈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以至於自比玉皇大帝。他把自己的陵冢設計成九千九百九十九尺高,意即自己死後會與玉皇大帝平起平坐,甚至還要凌駕於玉皇大帝之上,成為上九天,中九地,下九陰曹,九中又分九層的天地陰間一切的主宰。
秦始皇陵地宮華麗宏偉,《史記&iddot;秦始皇本紀》載:地宮是&ot;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盡徙藏之,令屬作機弩矢,有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久之&ot;。凡人間之貴、人間之最,始皇都據為己有。始皇死後,秦二世又令後宮無子者皆從葬,營造地宮的工匠也全部閉於墓中。
而&ot;九層波浪&ot;的設想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想法是取九為最大的陽數,喻含&ot;久久長遠&ot;之意,以保佑他家江山子孫萬代為帝。但是,據說秦二世草草完工之後,本想平定戰亂後繼續培土。無奈戰亂平定後,天下已經不是嬴家的了。據說,當他下令停工時,恰好修了三層波浪,這無意間給他留下了災難的先兆。秦王朝從秦始皇開始只能延續三世,事實證明,果然應驗了:秦朝自秦始皇傳二世,再傳三世子嬰,恰好是三代帝王。這雖然只是偶然,但後人在總結秦朝滅亡的原因時,往往將這種偶然因素當成了諸多必然因素的其中之一,由此可見,古人對風水的重視。
始皇陵的忠實守護者
在長期的中國帝制時代裡,當朝的統治者對前朝或隔代的帝王的態度和做法有兩種,第一種是出自褊狹的意識一概否定,恨不能&ot;掘地三尺&ot;,將其遺忘;第二種是出自籠絡人心的需要,採取寬容的態度。後者的表現之一,就是對前朝帝王陵墓妥加保護,安排守陵並舉行祭祀禮儀。但這又取決於對先王先帝的評價而定。一般而言,若不是新統治者大腦思考錯位,都會對前朝帝王採取第二種態度。他們認為,死者對自己已經不構成威脅了,倒不如故作姿態以抬高自己,教化後人。秦始皇陵在西漢的保護是從漢高祖劉邦開始的。劉邦臨死前,下詔為秦始皇守冢,除收攬民心用意外,頗有點滑稽的諷刺意味。劉邦列入守冢的前六位前代帝王和賢者,秦始皇竟居於首位。說明建立統一的漢家政權的劉邦還是承認擁有四海、澄明宇內的秦始皇之功績的。西漢守護秦始皇陵,大概維持到王莽時期。王莽後,赤眉造反大軍入關,漢家帝陵多遭到掘毀。東漢都城遷出關中,後又遭董卓之亂,割據混戰,導致三國鼎立。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五月下詔:&ot;昔高祖創業,光武中興,謀除殘暴,功昭四海。而墳陵崩頹,童兒牧豎踐踏其上。&ot;隨之規定在兩帝陵&ot;四面各百步,不得使民耕牧樵採&ot;。至於這位荒淫奢侈的魏明帝的詔書是否執行,無關緊要,但他把前後漢兩位開國之君,當做&ot;謀除殘暴&ot;的英雄,卻代表了當時的人的一種普遍看法。基於此,秦始皇當然地成為該誅的&ot;民賊&ot;,其陵墓遭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