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第2/2 頁)
地貌,加上一些出土墓誌的描述,認為原陵就在洛陽城北四公里的盤龍冢。還有人引《三國志》資料,認為洛陽東北邙山頂劉家井大冢才是原陵。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既然沒有更好的答案,我們暫且就以&ot;劉秀墳&ot;為原陵吧。原陵是一個標符,標示著中國最燦爛的北邙山文明,同時也是自唐以後洛陽被亂軍騷擾後凋敝的見證。我們已經無從知道劉秀原陵的真實所在,不是因為劉秀的故弄玄虛,而是因為世間的滄桑變遷在北邙山更為劇烈的緣故。但中國的北邙山文明是永遠也無法抹殺掉的,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就在此建都,綿延不絕的中國文明由此在這裡拉開了帷幕,從此,洛陽成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之一。這裡有太多的君王和皇帝號令天下,有數不清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和其他各行各業的著名人物在這裡震動著中原大地。邙山上下,戰國、秦、漢、曹魏、西晉、北魏、東魏、唐、後梁、南唐、宋、元、明等各朝各代君王和顯赫人物都在此長眠。把他們的名字排列起來,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國古代史:殷王、東周諸王、東漢諸帝、蜀漢後主、曹魏諸帝、西晉諸帝、陳後主、唐明宗、南唐李後主、蘇秦、呂不韋、夏侯嬰、陳平、賈誼、班超、何進、關羽、石崇、羊祜、裴楷、狄仁傑、杜甫、石守信……讓人難過的是,洛陽的戰亂讓這些墓冢大都湮沒無聞,即便是至今仍留有土丘的墓冢,也很難弄清墓主人的真實身份;至於早已夷為平地的那些墓冢,裡面都是一群影響過中國歷史的重要人物。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座北邙山就是一部中國人物表,而邙山上下的古墓冢,就是一部中國文明史。在這部文明史上,劉秀的原陵揮灑出了它溫柔與善良的文明,這是劉秀本人的美德,也是中國的美德。52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