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而今雛鳳輕試啼(第一更)(第2/2 頁)
細考慮過後,陳恆選擇‘利天下’作為自己的破題點。
他破題的第一句話,就是: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民。
但他並沒有把‘一毛’的論點放在它的對立面。
前世多年的經歷告訴陳恆,若是過分強調一對事物之間的矛盾,則會失去它們之間的真正的聯絡,以至於一葉障目。
其實這二者之間只有主次之分,“一毛之利”非自生自長,而是來之於“天下之利”。
就像每個人都需要有父母長輩生養一樣,“一毛”與“天下”的關係,正是如此。
所物的一毛之利,不過是借天下萬民而養自身。若是沒有天下萬民,又何來的一毛之利呢?
所以,與其說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如說是“拔一毛而還天下”。
這就跟人要好好贍養,養育自己成長的人是一個道理。
一個人若長到成年,就嫌棄養育的人年老體衰,將其拋棄豈不有違人倫?
奠定完自己行文的立意根骨,陳恆深吸一口氣,繼續提筆,開始在“不為也”上破題。
這種關於人性的討論,那怕在後世也是各執一詞,各說各的理,家家都有自己的調。
陳恆想了想,決定用老莊的辦法,闡明自己的觀點。
他動筆寫道:據說上古時候,有個漁夫因為天天都要出海捕魚,十分厭惡這種辛苦的過程。經過幾天苦想,漁夫想到在河上築堤的辦法,來解決出海的辛苦。
漁夫帶著自己村裡的青壯,在附近的河上建造一條堤壩,將想要順流而下的魚群困於河中。他每日只需離開家門幾十步,撒上一網就能撈上比之前豐盛許多的食物。
漁夫為自己的聰明得意,村人也時常誇獎他。時間一久,漁村的人都不出門捕魚,各家各戶不去修繕船隻,只知道編織漁網。
突然有一天,上游的湘地下起暴雨,河水一夜暴漲。村人修築的堤壩不堪重負,一夜之間就將睡夢中的漁村吞沒。
筆鋒行到此處,陳恆的意思已經表達的差不多。過往多年的經歷,在此刻慢慢融會貫通,他突然品味到念頭通達的暢快。
文章的最後,陳恆心中突然閃過一念,提筆寫道:奉天下萬民為一毛之母,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此為道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