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原來姓張(第1/2 頁)
鄭海珠不施粉黛,一頭盤起的烏髮裹在靛藍頭巾裡,通身素色衣褲,走在月河熙來攘往的豔妝華服女子中,比背景板裡的群眾演員還沒存在感。
如此甚好,她跟著陶公子登船,就像個尋常婢子,完全不惹眼。
陶公子今日包下的遊船,論形制,乃是一艘“仙舟”,比畫舫、燈船小許多,卻也是雕柱綺窗、裝飾不俗。
鄭海珠用本地吳語和船家交談幾句,轉頭向陶公子道:“城北確實有個九蓮庵,小婦約略知曉該怎麼走了。此去航程不到一個時辰。”
陶公子微笑致謝,折身進到小艙裡,和自己的僮僕在案几上搗鼓了一會兒,提出一個小小的銅爐。
鄭海珠聞到一股清甜的馨香,但見銅爐隔片上,紅褐色的粉末聚成一個曲折連環的福字。
這是打香篆,宋明士大夫和千金小姐喜愛的風雅游戲。
“這香,莫不是用荔枝殼碾的?”鄭海珠好奇地問道。
她在韓府,常見到奶奶小姐們打香篆玩,但都是些昂貴的原材料。鄭海珠自嘲如牛嚼牡丹,實在聞不出什麼境界來,反倒不如眼前這個荔枝果香的好聞。
陶公子展顏道:“正是用荔枝殼蒸煮後,曬乾碾成齏粉做的,此乃家母的獨門手藝。我出門遊歷時,總會帶著荔枝香,什麼沉、檀、龍、奢的,都比不上它。”
他頗為放鬆地吸了吸鼻子,又舉目四望兩岸街鎮景象,由衷道:“南直隸各府甚是繁華,來年定要陪母親重遊。女子嫁人後便囿於後宅,若非夫君兒子赴外地做官,她們只怕一輩子也踏不出本縣,實在可憐。”
鄭海珠聞言,頗有些驚訝。
這陶公子對茹韭兒表現出大度與迴護,鄭海珠原本只以為是多情文士追求才妓的老套劇本。
今日察言觀色,卻發現他對茹韭兒的安慰,帶著無所圖的質樸純粹,連道別時的眼神,也明淨坦然。
此刻聽他自然流露的慨嘆,更沒什麼矯作,純然出於對女子境遇有感而發的悲憫。
鄭海珠瞄了一眼陶公子頭上的方巾。
明代只有獲得生員資格的男子,才能戴方巾。戴方巾的陶公子,至少是個秀才了,從衣料質地和用度之講究來看,家世應也不凡。
如此身份,沒有紈絝相,且還懷有同情心,更是難得。
“冒昧一問,公子仙鄉何處?”
“哦,浙江山陰。”
原來是紹興人,口音不太重,說的是南直隸官話。
鄭海珠露出真誠的神往之色:“好地方,蘭亭集序啊,還有沈園。”
陶公子溫和地笑笑:“是的,我們山陰頗多古蹟。”
一個小小婢女竟知道書聖王羲之,以及陸游與唐婉的故事,陶公子倒不覺得奇怪。
他雖年輕,閱歷卻不淺,在江南各處遊學後,明白不少妓館女郎和豪門婢女,或受本館和主人文風薰陶,或原本就出身於讀書人家,見識學養,未必遜於那些生員男子。
冬月未至,申時前的陽光仍有暖意,船艙外擺著幾把鋪有錦褥的圈椅,彬彬有禮的陶公子讓鄭海珠莫要拘束,坐下飲茶休息。
他自己也靠在椅中,捧起一本薄冊,安靜地閱讀。
鄭海珠瞧那書封上印著“山歌”二字,忍不住又道:“公子看的,可是姑蘇馮夢龍先生的集子?”
馮夢龍為後人熟悉的成就,是編了明代話本集《警世恆言》等,但此時離“三言”問世還早,刊印出版的,是他的吳地山歌集,
陶公子抬起頭。
這一回,他看向鄭海珠的目光,明顯帶著驚喜。
再是識文斷字,能知曉馮夢龍《山歌集》這樣的冷門書,也殊為難得。
鄭海珠毫無炫耀之色,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