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第1/2 頁)
是的,正是在&ot;先鋒文學&ot;的狂風橫掃一切的時候,我們看見了路遙;正是在&ot;市場經濟&ot;的大潮席捲而來的時候,我們看見了路遙。他堅定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形單影隻,靜靜地看著那些&ot;弄潮兒&ot;呼嘯而來,又呼嘯而去。他鎮定而自信。他知道自己需要面對什麼樣的困難和考驗。他經受住了考驗,用他的話說,就是沒有被來勢洶湧的浪潮&ot;裹挾而去&ot;。他獲得了成功,得到了讚許和獎賞,但也經常被人誤解甚至被嘲笑。他被許多人當做一個文學觀念滯後、創作方法陳舊的&ot;落伍&ot;作家。那些被&ot;新觀念&ot;武裝起來的批評家,懷疑他作品的文學價值;那些受新潮批評家影響的編輯,拒絕出版他的作品。勃蘭兌斯說,巴爾扎克活著的時候,並沒有被他同時代的人所理解,就連聖伯甫那樣傑出的人,也不能理解他的偉大,但巴爾扎克依然&ot;過著孤獨的生活&ot;,&ot;他違反巴黎習俗,不採取任何步驟使他的作品獲得讚揚&ot;(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第五分冊,第226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11月版)。路遙也是這樣。雖然不被理解甚至被誤解,但是他拒絕妥協。我聽一個與路遙過從甚密的朋友說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次,在一個研討會上,一位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當著路遙的面說:&ot;你的作品語言不好,就沒有人家某某某的語言優美。人家那語言,才是文學語言。可是,在你的小說中,找不到一句人家某某某那樣的語言。&ot;路遙在最後的發言中回應說:&ot;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語言風格。我只想用自己的語言寫作,所以,如果我的作品中哪怕出現一行某某某那樣的文字,我都要堅決地把它劃掉。&ot;這位朋友說,路遙當時很激動,說道&ot;劃掉&ot;的時候,右手做了一個非常有力量的動作。路遙的坦率、清醒和執著,令人悄焉動容,肅然起敬。
我經常聽到一些&ot;純文學&ot;批評家貶低路遙的作品,說路遙缺乏&ot;才華&ot;,說他的作品&ot;文學價值&ot;不高,不是&ot;真正的文學&ot;。在我看來,這種簡單而誣妄的評價,是對路遙最大的無知,是對路遙作品不公的誤解。固然,英年早逝的路遙,還不是大師,他的作品也沒有達到經典的高度--他的作品,最好的是《人生》、《在困難的日子裡》和《早晨從中午開始》,至於《平凡的世界》,則彷彿一盤櫻桃,一半是成熟的,一半是青澀的。那青澀的一半,很多時候,是因為他的熱情稀釋了他的冷靜,是因為他把善良變成了無邊的寬容,是因為他用自己圓滿的想像置換了殘缺的現實,他因此喪失了觀察生活的深度,喪失了批判現實的力度,失去了分析人物心理的尖銳和準確,失去了控御文字的節制感和分寸感。然而,成熟的那一半,卻是那麼新鮮,那麼姣妍,那麼令人喜愛--僅憑這一半,也足以證明他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優秀的作家,也足以證明他的這部作品是有才華、有價值的作品。不僅如此,就整體來看,他的樸實而親切的才華,充滿一種強大的道德詩意和美感力量,乃是一種在我們這個時代非常稀缺的精神現象,因此,很值得重視和研究。
第64節:第二輯憶念(24)
是的,樸實,路遙的文學才華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樸實。樸實但不蒼白,樸素卻又內蘊攖動人心的力量,乃是一種極高的境界,也是一般人很難達到的境界。例如,路遙寫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寫遠山近水,疏星淡月,只寥寥幾筆,便躍然紙上,如在眼前,讓你讀了悠然心會,久久難忘。路遙在《人生》裡這樣寫劉巧珍與高加林的愛情:
巧珍又把一個剝了皮的雞蛋塞到加林手裡,親切地看著他那副狼吞虎嚥的樣子,然後手和腦袋一起貼在他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