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第1/3 頁)
&ldo;良知在夜氣發的,方是本體,以其無物慾之雜也。學者要使事物紛擾之時, 常如夜氣一般,就是通乎晝夜之道而知。&rdo;這裡又把夜氣日常化,作為一種沉靜境界的象徵了。後來,他更簡練的說法是&ldo;良知就是獨知&rdo;時。人們常說的夜深人靜你想一想‐‐也是這個意思。孤獨的陽明不以夜氣為苦的心態悠然可見。靜功是動功的本錢亦悠然可見。
&ldo;人一日間,古今世界都經過一番,只是人不見耳。夜氣清明時,無視無聽,無思無作,淡然平懷,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時神清氣朗,雍雍穆穆,就是堯舜世界。日中以前, 禮儀交會,氣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後,神氣漸昏,往來雜擾,就是春秋戰國世界漸漸昏夜,萬物寢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盡的世界。學者信得良知過,不為氣所亂,便常做個羲皇已上人。&rdo;這裡又用&ldo;夜&rdo;來比方社會狀況, 用道德眼看世界的人都有慕古的傾向。陽明是在用社會狀況比方人的精神境界。 而且人的精神境界是可以獨立地超越社會此狀況臻達彼狀況的。
正德十年(乙亥),陽明為天澤作《夜氣說》又強調夜氣與白天的相互依存的辯證關係,他先從感性知覺說文人喜歡的&ldo;夜晚現象&rdo;:師友相聚,談玄論道,靜謐的夜晚賦於了文人超越的情思。這有點像黑格爾說哲學家是夜晚起飛的貓頭鷹,美學家們所傾心的最適宜靈魂的創造性活動的&ldo;夜晚&rdo;。但他轉而告誡天澤,不能太迷戀夜晚這種孤寂的狀態,太離群索居必意怠志喪,這就失去了陽氣的滋養。陽明的哲學是:萬物皆備於我,化任何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ldo;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rdo;要想長,就得想辦法得全面的&ldo;養&rdo;。任何故意跑偏樹敵的做法都是自作孽的傻瓜行為。陽明在強調轉化時的藝術造詣儼然像老子復生,道家與儒家的最大的區別是,道家只重視事物的關係間性,而儒家強調不變的原則性。陽明還相信禪宗&ldo;達則遍境是,不悟永乖疏&rdo;的智量。
心學就像心一樣不可把握。 細密地領會消化他這些象徵性的哲思,是以後的事情,
現在要說的是:若一腔子羲皇世界的心志,偏偏遭遇了&ldo;日中以後&rdo;&ldo;漸漸昏夜&rdo;的年頭,
怎麼辦?‐‐那個無拳的打那個無舌的,那個無舌的怎麼說?
而且,打人不一定用拳,說話「廣義的表達」也不一定用舌。但是無論用甚麼, 都用的是心!在理不清弄不明的文化權力網路中,人心‐‐絕不是那塊帶血的紅肉,‐‐到底該怎樣把捉?
2夜光曲
對於一般的人來說,要提示關於陽明時代的直接感性印象,至少得打出三種側光。就市民生活而言,最現成的是想想《金瓶梅》,&ldo;三言&rdo;,所描述的社會生活,還有唐伯虎等名士的風流生活,都有一股子&ldo;街死街埋,路死路埋&rdo;的不管不顧的氣概。當然這種世俗生活與陽明沒有直接關係,但這個市民社會是當時的空氣和土壤,也是後來官府壓制王學,但王學照樣在社會上流傳的基礎‐‐明代有了社會,不是國家即社會那個大薄餅了。就思想領域的大氣候而言是&ldo;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rdo;的述朱期。但是林下的巖穴之士在傳遞著心學的火把,陳獻章、吳康齋、婁一齋,獨自克己省察,默默地為成聖而刻苦自修著。他們這個譜系倒是直接與陽明相關‐‐因為人們勢必首先從思想家的角度來打量王陽明,儘管這已經是倒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