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第2/3 頁)
兩天就能化解的。也的確有些頑匪天良喪盡,既對抗官府又殘害百姓。不殺不足以讓百姓信賴官府。尤其是控制著黔江、府江的八寨老匪,還有憑藉天險的斷藤峽刁寇。他們從來就沒有受到過真正的打擊。陽明決心解決這心腹之患。
當時,依據慣例又有調集狼兵的提議。民間早有諺語:&ldo;土賊猶可,士兵殺我&rdo;的怨聲。陽明堅決否定了這個方案,他認為這只是支吾目前的短期行為。他的理論是&ldo;用兵之法,伐謀為先;處夷之道,攻心為上。&rdo;對當地瑤族來說,現在首要的是讓他們心服,用兵威把持不是可久之計。調集遠來的客兵,他們不肯為用,百般求索,極難對付,耗費資財,&ldo;欲藉此以衛民,而反為民增一苦;欲藉此以防賊,而反為我招一寇。&rdo;所以斷斷行不得。
他一方面,調武靖州的土兵,讓他們分成六班,每班五百人,分別輪流駐守在潯州城外,不得與民雜處,杜絕擾民的可能。然後施行他在江西嘗試成功的十家牌法,一方面互相監督,一方面聯防強盜,一村有事,鄰村救援。培養他們自治的能力。另一方面,天助他成功,當初姚鏌調集的湖南兵,因當時低下的人跟姚鏌搗亂,故意錯發軍令,廣東等地的就因錯了而不來,湖南的則在姚鏌罷官後才到,使姚鏌不能奏凱,卻使陽明有了現成的重兵。
他沉機不漏,還是建學校,興禮樂,讓當地人在婚喪嫁娶接受教化,用儒家的行話說,這叫小人學道則易使。他在南寧興辦了學校,這裡基礎好,一舉成了功。他起用一些降級官員,讓他們主教敷文書院,循循善誘,漸次改化。他不是那種只佈置不檢查的官僚,他說待本院回軍之時,必有獎懲。
4兵聲寒帶暮江雄
八寨、斷藤峽的武裝力量不是當地的土司的合法軍隊,而是標準的土匪,而且有了百餘年的歷史。聚眾數萬,南通交趾境外諸夷,西接雲、貴,東北與府江、古田的瑤族回還聯接,聯綿兩千餘裡,流劫出沒,危害極大,常常壟斷水陸交通,無論是大明的官軍,還是當地的土目都想剷除他們。但就是不能成功。也因為大明朝把精力、兵力集中用於防禦西邊和北邊的遊牧民族,曾幾次派兵進剿,但大軍不可久住,孤軍不敢追險。大軍一到,他們便敵進我退,隱居山林峽谷。官軍勉強招撫,給自己一個臺階下。大軍一走,他們又嘯聚而出,比先前更加囂張。
斷藤峽,本叫大藤峽。是夾潯江、及其南端的府江的兩岸連山最高、最險惡的地方,登藤峽頂,數百里皆歷歷目前。而其山是夾江峻嶺,山寨臨江壁立,上山路徑僅一線,又須歷千盤,其險不亞於蜀之鳥道、蠶叢。一夫荷戟,千夫難上。山上毒瘴惡霧,非人能堪。山上出產的植物可以供應他們最低水準的生活,靠在山下圍困治不住他們。他們的武器又是長弓勁弩,還在箭頭上淬毒抹藥,中箭就立即死亡。明天順年間,都御使韓雍曾領兵二十萬進剿斷藤峽,撤兵無何,他們便攻陷潯州,據城大亂。流官土官交錯難治,教化的辦法也不靈驗,用食鹽等東西引誘他們,借貿易通商開化他們,他們則搶了東西就跑。用陽明的話說,&ldo;他們竊發無時,兇惡成性,不可改化。&rdo;--他們的良知徹底被塵欲遮蔽了,只有用肉體消滅的辦法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