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第1/3 頁)
眾皆悅服。陽明然後跟著他們到他們的軍營,撫定軍心。那一萬七千多人「《明史》說七萬人」,歡呼雀躍,向陽明表示願意殺賊立功贖罪。陽明說之所以招撫你們,就是為了讓你們活下去,怎麼忍心再把你們投入到刀兵戰場?你們逃串日久,趕快回家去吧。至於其他土匪,軍門自有辦法,以後再調發你們。
他們感動不已,流淚歡呼。
於是,這場折騰了兩年的民族糾紛,就這樣春風化雨地解決了。不折一矢,不殺一人,全活了數萬生靈。陽明自己也認為比大禹徵苗還漂亮。一面向朝廷奏凱,一面勒石刻碑紀念。
他向朝廷建議:把田州劃開,別立一州;以岑猛次子岑邦相為吏目,等有功後再提為知州。在舊田州置十九巡檢司,讓盧蘇、王受分別負責,都歸流官知府管轄。朝廷同意對岑、盧等人的安排,別的等相關各部複查研究以後再說。
3煮沙為鹽
假若陽明一直在此經營,不會出現後來的反覆,也不會有陽明寄託不終的歷史遺憾。在他離開廣西之前,所有問題都處理得相當漂亮。
當地土目也真心服他,既懾於他的威名,也贊成他的舉措。他也真心既為百姓好又給朝廷辦事。他認為二者是一致的,只有民安才算國定,只有民富才算國強。他那&ldo;無&rdo;的智慧告訴他天下本來沒有對立的事務,只是人們非要把它們對立起來。譬如姚鏌非要硬打,&ldo;輕於討賊,重於受降;信於請兵,疑於對壘。「岑」猛既冤死而不白,鏌亦功名不終。猛負國恩而身殛,鏌貪軍功而官奪。&rdo;「古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誅岑猛》」結果是分則兩傷。現在是合則兩美。他充分承認當地少數民族的特點,再三向朝廷強調不能一味用漢法統治他們,他迷信風俗統治,強調教化的力量,若假以時日,他也許能摸索出一套最佳化的與少數民族共同管理的好辦法來,從而深入解決異族與漢族這個大一統帝國的大矛盾。
但是,朝廷想讓他在此頂住,總督軍務、巡撫地方,看上去是重用,其實是排斥,還是等於用牛刀宰雞。他並不開心,再說他的身體也真不適應這裡的氣候,若是現在把他發配出來,他也就悟不了什麼道了。若是現在讓他到朝廷裡當個大學士什麼的,他還有興趣,從而有精神幹下去。儘管論官節也差不多了。南京兵部尚書也是尚書呀,如果得勢,入閣順理成章,不得勢則一切均無從談起。他是得勢不得分--假得勢,成績不錯,下層說好,說了不算的人說好。口碑好但沒用,徒然遭嫉妒而已。
他一舉平定田州之亂,號稱是百年未有的盛事。但是朝中偏有一邦人什麼事也不幹,專挑幹事人的毛病。陽明為了長治久安,推薦了一批幹部,提議改建當地的體制,如將田州的府治遷到平坦的地方,還有一些本是無可爭議的合理建議,都遭到京城裡養尊處優的官僚的百般挑剔。他們要反覆審核,以顯示他們既高明又重要。
陽明能做的就是復興儒學,在思田興辦學校。他認為用夏變夷,宜有學校。但剛剛停息戰火,滿目瘡痍,人們紛紛逃串,還沒有受廛之民,想建學校,眼下是顯得不著邊際的事情。這更顯出陽明理想主義心性。他發文命令提學府道,但有生員「秀才」,不管莎正式的還是增補的,其他各地願意來田州府學附籍入學的,一律歡迎。先委派教官相與講習,打出旗幟來。等建成學校,就將各生徒分發該學肄業、照常增補廩膳生員、推薦貢生。同時倡行鄉約制度,推廣他在南贛建立的社群自治的經驗。由公正果斷的鄉約主持討論約中會員的操行要事,表揚善人善事,糾察有過錯者,有彰善簿、糾過簿,隨事開引,美化風俗。
當然並非一招撫便天下太平。少數民族的脾性是相當倔犟的,而且由於歷來委派的官員水平低下,或貪功或貪賄,造成民族仇殺,積怨不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