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第1/3 頁)
自然還原回去,用境遇倫理學的眼光來打量,他此時的處境和心境,都值得大加表現和渲染。他父親已被劉瑾藉故弄到南京去了。餘姚老家,更是關山阻隔。犯人的處境在劉瑾的高壓政策造成的呼吸成禍福的白色恐怖氛圍中是標準的&ldo;如履如臨&rdo;。更何況還有可能的謀殺在等待著他。有個叫許天錫的言官,與陽明是同年進士。他出使返朝,&ldo;見朝風大變,敢言者皆貶斥,而瑾肆虐加甚。&rdo;他揭發了瑾數十事,知道奏上必大禍臨頭,遂夜寫&ldo;登聞鼓狀&rdo;,準備屍諫,讓家人在他死後奏上。然後上吊自殺。也有人說是錦衣衛把他勒死的。當時錦衣衛分頭跟蹤他們的目標,陽明更在被跟蹤之列。與王接觸要擔風險的。但是還是有許多人為他送別。這說明&ldo;道不孤,德必有鄰&rdo;,正氣是不會滅絕的。正是這種正氣,使他們相濡以沫,用偉人的標準自律並相互要求,&ldo;君莫忘五詩,忘之我焉求?&rdo;&ldo;鵝湖有前約,鹿洞多遺篇。寄子春鴻書,待我秋江船。&rdo;他們要在雞鳴風雨之中,用帶血的雙腳踐履聖學的道統。這不僅見出陽明他們的&ot;不為倉菌謀&ot;的心力,更見出士子儒學的道義力量,因為他們的心力正產生於這個道統。
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陽明的獨特的思想道路。
&ldo;嗟予不量力,跛蹩期致遠。&rdo;經過正正反反的折騰,他深切的感受到:&ldo;道器不可離,二之即非性。&rdo;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ldo;道術一體&rdo;的觀念。器,屬於具體的範圍,但思維的最高階段是具體(如常說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道器不離也好,道術一體也好,都強調一個世界觀和方法論高度統一的問題。這也是&ldo;五行八卦&rdo;思維留給中國人的古老遺產。要想做到這一點不是個思辨問題,而是個身體力行的問題。單靠辭章註疏解決不了。甚至任何&ldo;紙上談兵&rdo;都無濟於事。就本質而言,它是一種&ldo;隨機應變&rdo;又無往不合大道的&ldo;智慧&rdo;。
就現在的王陽明而言,給他支撐的,他也渴望得到的,正是&ldo;有效&rdo;的道術一體的智慧。怎樣才能絕處逢生,化險為夷?儒學道統給了他信念,但沒給他具體的方法,給了他原則沒給他&ldo;當下此刻&rdo;該怎麼辦的藝術:既反對流行的這一切又要與它們並不&ldo;我死你活&rdo;的矛盾下去?如何在險象環生的逆境中&ldo;重新開局&rdo;?只有這種智慧才能救得了他。自然也只有這種超越了時空的思想智慧才是現代讀者感興趣的,能給現代人智慧的話題。而且是從失敗中挺立出來,再造輝煌的智慧。這是任何時代的人都需要的真正的人生智慧。所有的哲學或思想都是為了養育這種智慧。
陽明一直尋找的也正是這種智慧。無論是兵家還是道家和釋家,現在百川匯海,萬法歸一,通道必簡,凝聚成一個也是所有的問題:怎樣將人的思維方式調整得既有效又正義?那些經傳註疏只是從不再智慧的思想中搜尋各種角度和說法有什麼真切的指導人生的意義?那些智慧經過長時間無智慧的解釋已經退化為習慣。
&ldo;君子勤小物,蘊蓄乃成行。&rdo;他此時感到了講玄虛空寂的釋道兩家在面臨尖銳的生還是死,以及如何生與死時,幾乎全無用處---&ldo;靜虛非虛寂,中有未發中。&rdo;他現在開始拈出後來心學普度眾生的修養法門了:什麼&ldo;無欲見真體,忘助皆非功。&rdo;忘,是故意去尋找無念頭狀態。助,是人為地來&ldo;拔苗助長&rdo;。王氏本人區別於其後徒的一個&ldo;指標&rdo;是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