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第1/3 頁)
沒辦法,王夫人還是個&ot;沒面目&ot;,虛席以待下去也沒多大的指望--兒女私情在首去之列,教主尤其要&ot;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ot;我們能指望王有怎麼樣的姿態呢?讓他說家庭是大自然誘騙人的詭計,性慾是用以製造新生命的誘餌?也不太現實。不管他的真實想法如何,他都得將計就計地活下去。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夫人和那個家,並沒有給他西方哲人所說的那種家園感,故鄉感。
蠶說:我被自己的問題纏繞,我為它而死。禪師說:誰捆住你了?
陽明是蠶,還是禪?
需要愛是因為生命不圓滿,但是不圓滿總歸是事實,這是不可改變的。
王學末流不那麼理學氣了,他們不怕純想即飛純情即墮,他們不以為風流放蕩會害道---他們還揚言是秉了祖師遺訓,叫做:&ot;酒色財氣不礙菩提路&ot;。
鑿鑿可見的永遠是&ot;學&ot;而不是&ot;情&ot;,這也是中國的&ot;學統&ot;&ot;道統&ot;的特色,是其學理,道理的一部分。
在陽明將赴龍場前毅然&ot;納貲北面&ot;磕頭拜師傅的徐愛,素被視為陽明的第一大弟子,既因其入門最早,也因其最得王學之真。錢德洪作王氏年譜說王早在此前兩年已開門收徒弟,又不見弟子的名姓。前面說過,可能只是一般的問業之人。而徐愛是傳王學之道的第一門徒。所以黃宗羲的《明儒學案》及別的記載都說正德丁卯年入門的徐愛是&ot;及門莫有先之者&ot;的第一人。王一直說徐是他的顏回,則既因徐最得其真,也因徐不到32歲就死了。徐所創立的&ot;浙中王學&ot;一派,是王學嫡傳,雖影響不大,但原汁原味。所以,應該單表一番。
徐本是陽明的妹夫,是餘姚的馬堰人。當初,他和他叔叔同時&ot;競選&ot;狀元公的女婿,王華深於識人,他感到徐愛的叔叔略有些放逸,後來果然以&ot;盪&ot;敗。但是他沒有看出愛生命不永來。儒家只看道德,根據道德推測人的吉凶得失。道家才側重看壽命。王華仕途太順,覺得沒必要學道家那一套。這使得他女兒過早的成為&ot;未亡人&ot;。
陽明對徐愛的感情是相當深摯的,愛對這位內兄素有敬意,儘管是一家人,&ot;納贄&ot;還是必不可少的禮儀。&ot;師&ot;高於這種親戚關係---陽明有一個很知心的學生,在陽明死後,不敢以弟子禮祭祀先生,就因為沒有走過&ot;納贄&ot;這種形式。陽明有個當家子爺爺叫王克彰,&ot;聽講就弟子列,推坐私室,行家人禮。&ot;天地君親師,既有一體化的一面,也有一碼歸一碼的時候。
徐等三人行過拜師禮後,就進京趕考去了。王還專寫一篇《示徐曰仁應試》,教他如何以平常心從容應考。在婆婆媽媽的囑咐背後,流淌著對兒子才有的深細的關愛之情。這自然是他們之間的私事,但陽明明說這只是以應試為例來講人生哲學--這便有了指教&ot;全人類&ot;的內涵。首先,君子窮達,一聽於天,這貌似消極其實為了&ot;正中&ot;。它對治的是人們對科名的瘋狂追求的流行病。太有得失之念,肯定做不好文章。其次,無論是下場作文還是平時做學問,都須攝養精神,總保持氣清心定,精明神澄的狀態。擾氣昏神,長傲召疾,心勞氣耗,都是既傷身亦敗事的壞毛病。他提出一個總的原則就是&ot;淵默&ot;,不能雜亂心目。忽然有所得時,不要氣輕意滿,而是要更加&ot;含蓄醞釀&ot;之。眾人囂囂,我獨默默。中心融融,自有真樂。用&ot;淵&ot;養&ot;默&ot;,用&ot;默&ot;養&ot;淵&ot;。這樣,才能出乎塵垢之外而與造物者遊&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