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第2/3 頁)
沒可能生產了,遂由龍山公作主,過繼了守仁堂弟守信的兒子,名正憲,字仲肅,過繼時已經八歲。陽明常年在外,便委託他的學生給正憲當家教,但這個兒子沒找到自己的良知,不但一直沒有什麼出息,也沒有與他弟弟,陽明的親生兒子處理好關係。陽明死前已有防備,他死後,他的學生在&ldo;太夫人&rdo;即陽明的繼母的主持下,立即給他們分了家。
在正德十六年,因陽明平贛南土匪的功勞,賞賜了正憲一個錦衣衛副千戶,實授百戶。賞賜的過程極為彆扭,王辭了一下,事實上也沒馬上落實。折騰了好幾次,一會兒說已提撥了陽明,還賞銀四十兩,就算了。有的人說賞不酬功,再為之爭取。最後才在正德十六年落實了。還讓正憲去錦衣衛赴任。最後,正憲也就是靠這個過著貴族後裔的生活。尤其是在隆慶年間,重新評價、嘉獎陽明時,他子以父貴,風光了一氣。
陽明對正憲一直很好,他在江西戎馬倥匆之際,寫給紹興學生的信,總是讓他們教導小兒如何如何。他還給正憲編過三字兒歌,讓他明大道。在陽明生子前,還給正憲寫了一個扇面,說你自去年冬春以來,很知道學習了,我怎麼不高興呢?但瞭解那些文字不是根本的,若只顧枝葉不植根本,&ldo;暫榮終必瘁。植根可如何?願汝且立志!&rdo;
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心學無秘密,陽明教人教子,都是那幾句話;心學似文學,無法家傳,正憲沒立了乃父之志,於是「象諸葛亮擔心他外甥那樣」冥然入乎凡庸下流。不能說才幹不如乃父--因為王學是立志一元論,才幹不高,是因為志氣不大,沒成了聖是你不想成。---但是沒成了雄,就並不單是你想不想的問題了。所以陽明反對功利主義的英雄,說他們的機詐將世界拖入惡魔亂舞的泥沼之中。王陽明毫不慚愧的認為他自己所奉行的是革命功利主義。
正憲這一支,因是過繼而不了了之。
陽明晚年得子,大喜,給兒子起名叫正聰,是希望兒子得到天賦的睿智--良知。他知道聰明與否是很重要的,但必須&ldo;正&rdo;,他多次說過不正的聰明更壞事。正字是這一輩的排行,不由陽明選擇,聰字是陽明選的,完全體現了他的要求。他雖然不是正因為聰明才走到這一步,但是如果他不聰明卻絕對走不到這地步。
王家是當地的望族,得子是王門大事,各種形式的祝賀,是正常的,讓陽明分外高興的是同鄉先達有兩個九十多歲的老人,前來獻詩祝福,陽明寫了題目很長的詩欣然作答,喜氣洋洋,喜形於色,什麼&ldo;攜抱且堪娛老況,長成或可望書香。&rdo;他自然希望兒子能繼承父業「&ldo;繩祖武&rdo;」,他還希望接著生--&ldo;還見吾家第幾郎?&rdo;
但是,次年,他就出徵廣西,並死在了歸途,撇下孤兒寡母。這個孤兒才剛剛三虛歲。陽明實在是放心不下這個小命根子。他也深知家族內部的矛盾,也預感到他們孤立難堪的處境。這時他便不相信人人有良知了,他需要做出制度性的料理,委託他的學生回來分了家,並讓學生每年輪取兩人來照看他,嚴正宣告&ldo;諸叔侄不得參擾&rdo;「《同門輪年撫孤題單》」。他若是沒有這麼多學生,而且是信徒式的學生,那他的身後事可就慘不忍睹了。很可能陽明這點骨血很難活下來。當時,&ldo;家釁已萌&rdo;,不知是誰之過,反正差不多將正聰給軟禁了起來,致使那些來輪班的學生也&ldo;經月不得一見&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