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第4/5 頁)
張士誠與其爭奪天下耿耿於懷,對於一部分張士誠、陳友諒的舊地盤,徵以重稅。
總體而言,整個江南地區的田地產量高於北方,賦稅也同樣較高。因為承擔非常高的賦稅。農田水利、良種,等等各種先進的農業技術,在南方更普及,原因是被高賦稅壓迫出來的。
北方的賦稅壓迫較為輕微,所以北方的農村更為保守,不願意革新技術,不願意耗費巨資搞農田水利。
其實,在16世紀末期,明朝就不斷有重臣,在北方推廣水利建設和普及良種。但是,這些旨在提高農業產量的改革,皆是無疾而終。其實,光是農田水利和良種獲得推廣,北方的糧食產量至少能夠提高兩三倍。
可惜,北方的農業改革,阻力實在太大。歷史上,清朝對於北方,則是採取用刀子進行圈地運動。大量的田產,被八旗貴族強行掠奪。加上,清初北方人口歷經浩劫,僅剩下1000萬人,推行農田水利和推廣新作物的阻力,有所減緩。
到了康熙年間,在北方大力推廣玉米、紅薯、馬鈴薯等等作物,令人吃糠拉稀,於是出現了所謂的“盛世”。
清朝所謂的盛世,水分非常大,主要是受益於美洲作物的推廣,人口以三十年增長一倍的自然增長規律進行膨脹。
按照小農經濟的標準,盛世取決於人口多寡、倉庫中糧食數量,人多糧多就的盛世。像康乾“盛世”,百姓普遍衣衫襤褸,人均財富少的可憐,毫無富足氣象。哪怕是“盛世”,也的中國有史以來,最窮的盛世。
肖圖白並不喜歡單純堆砌人口的數量,而是更重視人均的財富和受教育程度。以及軍事、科技、經濟、領土等等各方面綜合實力。
在肖圖白看來,盛世應該是國民創造財富的能力,以及人們享受的生活質量富足,這才配得上盛世。
以發展農業經濟而言,如果,大多數農民是靠玉米、紅薯、馬鈴薯之類的粗糧果腹,大多數百姓營養不良,顯然是稱不得盛世的。
以飲食而言,盛世的標準,應該是百姓可以天天吃得起肉。如果天天吃得起肉,最起碼在飲食上,就算不上盛世。
“國師大人,農場今年的計劃,種植20萬畝的糧食。粗糧、細糧各一半。剩下20萬畝田地種棉花,全力供應特區的棉布產業。此外養殖業10萬畝,確保年提供100萬隻家禽和5萬頭家畜供應市場。此外,菸草、茶葉、辣椒、藥材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佔據10萬畝。今年的目標是,農業產值達到700萬兩!”農場的大管家楊鬥充滿自信說道。
肖圖白點頭說道:“這個目標是很科學的!農業並不僅是糧食產量,而是土地的綜合經濟效益。還有。菸草等等作物,對於土地的傷害比較嚴重,種植了菸草後,多采用拋荒、休耕等等方式,恢復土地的肥力。還要充分利用蚯蚓的作用,蚯蚓既能改善土地的鹽鹼化,也能夠改善酸化土壤。讓一些土地,迴圈用於養蚯蚓,可以對耕地起到恢復和保護作用!”
事實上,天津葛沽農場的存在意義。主要是外部糧食、資源斷絕的情況下。自給自古時期的準備。
而現如今的天津,大多數的糧食、資源,皆是來自於進口。在大量日本、朝鮮的糧食,被被存入天津的糧食庫存中。使得天津的府庫中糧食。是在不斷的增長中。
但是。哪怕外來的糧食和資源,價格再便宜,數量供應再充足。也不能將葛沽農場推平,開發成工業、商業用途。
因為誰也不能擔保,永遠能夠從海外買到便宜的糧食。
參觀了葛沽農場的勞動場面,肖圖白與陪同的文官、軍官們,為了表示重視農業,也親自下田,參與農活,以農民們打成一片。
肖圖白在現代社會,從來沒有親自下過田。但是,穿越到明朝,身居高位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