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頁(第1/2 頁)
1946年5月底,陳寅恪返國抵南京,暫住妹夫俞大維公館。未久,夫人唐篔攜三個女兒由成都抵京,一家人算是得以短暫團圓。6月12日中午,由昆明來南京教育部辦理清華復員事宜的梅貽琦專程赴俞大維公館拜望陳寅恪,並請陳回到復員後的清華繼續任教,陳表示可以考慮。8月,傅斯年告別復員後的北大南飛,在京停留期間專程拜望陳寅恪夫婦,並勸陳氏不要再回清華,留在南京一邊休養一邊等待史語所自李莊復員回遷,繼續擔任本所一組組長與專職研究員職位,生活、住房等一切事宜,皆由傅氏負責安排妥當。面對傅氏的盛情,陳寅恪答應可作詳細考慮,但自己則傾向於回北平清華園。傅知彼對清華園與清華同事尚有一份難以割捨之情,不再強勸,只囑陳再作考慮,告辭而出,趕赴李莊。幾天後,陳寅恪接到了梅貽琦寄來的聘書,決心重回清華任教。
1946年10月,陳寅恪安頓女兒流求、小彭在南京讀書,與夫人及小女美延赴上海,乘船轉道赴北平,重返闊別九年的清華園,暫住清華園新林院52號,抗戰爆發時在天津離去的工友陳忠良也回到了陳家,生活等諸方面算是安頓下來。同戰前課程安排一樣,陳氏仍任清華中文、歷史兩系合聘教授,外兼已復員的燕京大學研究院導師。時已由美國歸來並出任北大校長的胡適多次前來拜望陳氏一家,並想方設法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因陳寅恪已雙目失明,教學研究皆需助手查閱誦讀所需書籍資料及抄寫講稿,遂與清華校方協商,向北大秘書長、史學系主任鄭天挺求助,請王永興前來協助。陳寅恪在致鄭氏的專函中寫道:
南渡北歸:離別(第一章山河崩裂)學人搶救計劃(5)
毅生先生史席:
弟因目疾急需有人助理教學工作。前清華大學所聘徐高阮君,本學年下學期方能就職。自十一月一日起擬暫請北京大學研究助教王永興君代理徐君職務,至徐君就職時止。如蒙俯允,即希賜覆為荷。耑此順頌
著祺
弟陳寅恪敬啟
三十五年十月卅日[32]
王永興原是清華大學中文系學生,後仰慕陳寅恪的道德學問轉入歷史系,成為陳氏的弟子。西南聯大畢業後考入北大文科研究所,與另一名學生汪籛追隨陳寅恪研究唐史,畢業後留在北大文科研究所做研究工作,與導師陳寅恪關係甚洽。陳請其至清華擔任自己的助手,正是源自多年建立的師生情誼與默契。鄭天挺接函,報告北大校長胡適批准,王永興來到了陳寅恪身邊,陳氏心境漸漸由焦躁變得平和安靜。除在家中為歷史系開設&ldo;魏晉南北朝史&rdo;、&ldo;隋唐史&rdo;等課程,決心好好做一番教學和學術研究,繼續自己未竟的事業,並把自己的書齋取名為&ldo;不見為淨之室&rdo;。所謂&ldo;不見&rdo;表面上是指目盲(南按:據王永興說,陳寅恪尚能辨別眼前人的大體輪廓,對有些東西能影影綽綽看到一團影子),實際是有深意。
儘管陳寅恪對政治和黨派鬥爭採取&ldo;眼不見,心不煩&rdo;的態度,但又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之中,當國共內戰越演越烈,最後呈你死我活的膠著狀態時,陳氏深為中國的前途而憂心忡忡。延至1948年年底,北平郊外炮聲隆隆,清華園成為解放軍的天下,國共兩黨即將於古都北平徹底翻盤,陳寅恪攜家離開清華園遷入城中躲避。兵荒馬亂中,陳氏沒有想到,胡適在即將南飛的最後一刻想到了他。胡氏認為,陳垣這樣的人物可以捨棄,但像陳寅恪這樣具自由知識分子氣節與風骨、三百年乃得一見的史學大師,無論如何也要拉上,絕不能讓其留在眼看就要落入解放軍之手的北平。於是便急於星火地驅車來到鄧廣銘家中詢問陳氏下落。
鄧氏聽罷,當即回答可能找得到,估計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