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頁(第2/2 頁)
當了一名普通的翻譯員,直到戰爭結束一年後的9月,譯員工作結束,才遵照美國軍方的安排到美國麻州wpi復學,插入機械繫二年級繼續學業。
與西南聯大略有不同的是,地處川南長江上游李莊的同濟大學,則對此次青年從軍保持高漲的熱情。據後來赴臺灣的同濟學生王奐若回憶:&ldo;當年重慶市及四川、雲、貴各地中學生知識青年投筆從戎者風起雲湧,熱潮所至,如江水之奔騰,不可遏止。位於四川宜賓李莊的同濟同學紛紛響應,於紀念周會上舉行從軍簽名儀式時,鼓聲頻傳,個個摩拳擦掌,怒髮衝冠,熱血沸騰。同濟同學當時簽名者達六百餘人之多,約佔全校三分之一人數,為全國院校從軍人數之冠(未簽名者多因體弱多病受師長勸阻)。當年,留在同濟的德人教授看到這種陣勢,都感動得熱淚盈眶,伸出大拇指叫好,並高呼&l;中國不會亡&r;!(republihaistnichtstorben)&l;中國一定強&r;!(republihassichst?rcken)&rdo;[28]
除學生外,同濟大學報名者還有幾位青年教師,其中一位剛從德國回歸的工學博士楊寶林教授也踴躍加入了報名隊伍,當時的《中央日報》《掃蕩報》等主流媒體,都進行了大篇幅的報導宣傳,在全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就在同濟大學報名參軍掀起熱潮之際,正在重慶辦理公務的傅斯年匆匆趕回李莊召集會議,動員史語所青年研究人員報名參軍。在傅斯年看來,國難臨頭,樹立國民的健全人格,守土抗戰乃整個民族最為急需的責任和使命。遙想1935年,日本策動&ldo;華北特殊化&rdo;。時任冀察政務委員的蕭振瀛招待北平教育界名人,企圖勸說就範。出席招待會的傅斯年聞言拍案而起,當即斥責蕭氏賣國求榮,表示堅決反對,誓死不屈。據當年參與此事的陶希聖回憶說:&ldo;孟真在蕭振瀛的招待會上,悲憤的壯烈的反對華北特殊化,這一號召,震動了北平的教育界,發起了&l;一二•九&r;運動。北京大學同仁在激昂慷慨的氣氛中,開了大會,共同宣誓不南遷,不屈服;只要在北平一天,仍然作二十年的打算,堅持到最後一分鐘。&rdo;[29]自此,整個北平的混沌空氣為之一變。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