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第1/2 頁)
科舉至今只行了三代帝王,烈帝晚年開科舉,歷經先帝一朝,中間受阻不斷,到了凌燁繼位,太后把持朝政的那幾年,幾乎沒了科舉的影子,名存實亡。皇帝甫一親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開科考,如今甚至還變著名目加了恩科。
明明是最難的事,偏偏還都叫他給做成了。
皇帝身後的這幾家子,還當真都是願意全力支援科舉的。
當日在宣政殿上,挑頭的就是蘭臺御史大夫韓卓,其父老韓國公被世人稱作「學聖」,滿朝半數文武、天下泰半學子,哪個不是讀的韓師註解的經義,誰見著他都得彎腰作揖稱一句「老師」。裕陽韓氏清流底蘊,科舉在他們眼裡,那就是功在千秋、惠及天下讀書人的大功德。
韓卓話一出,穎國公蘇闕緊跟著附議。蘇闕攏共就兩個兒子,長子體弱一直留在穎海,而次子蘇朗和皇帝師出同門,是御前一等一的近臣,朝中上上下下的關係皇帝親自給他鋪路,日後等老傢伙們退下來,尚書臺都有他的一席之地。穎海繁華,都說蘇家富堪敵國,穎國公府坐享穎海城對外的開海通商權,大胤不滅,蘇家不衰,他們當然願意跟著皇帝走。
至於後來發聲的北境顧氏,那是皇帝的母族,又是軍權世家,科舉於他們根本無礙。皇帝早就將他們和太子牽在一起,皇帝要幹的事,顧家就沒有說「不」的。
太后心裡有一張算盤,這三姓,是九州最上等的世家,也是皇帝座下的中流砥柱,他們一表明態度,朝中清流就緊跟著往上靠。看皇帝這架勢,是真的想秉承烈帝遺志,將科舉推行到底了。
但科舉取仕至今幾十年,不過空有個名目,選出來的官吏裡,八成都被打發到哪個偏遠角落。除了顏懋以外,安繁城的知府秦方算是科舉裡官途最好的了,可是帝都的這塊兒地,他照樣進不來。
顏懋是個獨有的例外,說是走科舉,但他到底出身澹川顏氏,又是韓師的關門弟子,縱使後來脫離家族叛出師門,他身上也處處都是世家的影子。況且當年,顏懋的靠山,是成德皇后顧徽音。
鐘太後想起這個名字,心裡滿是不甘深恨。她是先帝龍潛時就娶進府的,卻被顧徽音後來居上。她的兒子也是正經的嫡子,更是得了個「敬」字的封號,怎麼就非得被顧徽音的兒子壓上一頭了?
萬幸顧徽音最後養了條白眼狼,鐘太後臨朝稱制的那幾年,顏懋雖說總與她唱反調,可如今,他同樣也是橫在凌燁面前的河,是顧徽音親手給自己兒子埋下的禍根。
一思及此,太后心底頓感暢快,臉上浮現深深笑容。
太后是正經的世家出身,士族與庶民同堂理政,在她眼裡就是壞了禮法綱常。
將宣政殿的事細想了一通後,當下就冷冷地笑了一聲:「科舉選出來的是什麼?一群不入流的微末庶民,不過讀過兩本子書,要人脈沒人脈,要眼界沒眼界,如何能治國?皇帝年輕,世家大族的根基,哪容得他說撬就撬?鐵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你且先等著,他不懂事,朝中自有人來教。」
言下之意很明顯,皇帝執拗,教不會,自有人知道要擇明主。
敬王沒有反駁。
太后心裡舒坦了些,撂下茶盞,開始問起虞疆聖子赫蘭拓刺殺儲君的事,這事傳到太后耳朵裡時,她心裡就大致有了個數,只是不太清楚個中細則罷了。
只是提及此,不免就要說到態度微妙的鏡雪裡。鍾儀筠就坐在敬王身側,鏡雪裡到底算是她的師父,那日安繁城夜談後,在別苑被敬王遷怒發作的滋味她還沒忘,當下不免惴惴。
坐在上首的太后也沉了臉。
硯溪鍾氏與南隰巫星海算是世交,鏡雪裡冬月十九抵達帝都,如今已是廿三,已經四五日了,卻一直沒來見過她。
廿一那日,鏡雪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