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5 頁)
動,比如暴力,對別人施暴,忘記關燈、關煤氣、鎖門等。你知道這些想法很荒唐,也試著去剋制它們,但它們就是成天甚至幾周或更長時間地盤踞在你的腦海中。這些念頭或意想並不只是對現實生活中遇到的麻煩的過分焦慮,有的常常是對現實中根本不存在的麻煩焦慮。
強迫性行為是你為了消除由強迫性觀念引起的焦慮而表現出的行為。例如,你可能要不斷地洗手以驅除對傳染病的恐懼;一遍遍地檢查煤氣是否關掉;駕駛時不斷看後視鏡以確定沒有撞到人。你知道這些行為是不合情理的,但你覺得非得這樣做才能打消內心的焦慮。你急於擺脫強迫症狀的願望和作出強迫性行為的慾望之間的矛盾就是焦慮、羞愧甚至於絕望的來源。最終你將停止與你的衝動的抗爭,並徹底妥協。
強迫性觀念可能是自發的,但並不一定發展成強迫性行為。實際上,大約20%的強迫症患者只是有強迫性觀念,其核心一般是害怕傷害自己心愛的人。
最常見的強迫性行為包括:清洗、檢查、計數。如果你反覆清洗,很可能是因為害怕被傳染,你還怕碰門把手,不敢握手,不敢接觸任何你認為帶有致病細菌的物體,不由自主地花許多時間洗手、洗澡來減少被傳染的焦慮。女性相對易患這種強迫症。而男性更易患檢查強迫症。門要一遍遍檢查來打消有人入室行竊的念頭,煤氣需反覆檢查是否關緊以免發生火災,開車時一次次看後視鏡以確定沒有撞到他人。而如果是計數強迫症,就會重複計算很多遍以保證沒有計算錯誤。
強迫症通常與抑鬱症併發。強迫性觀念強烈與否實際上與抑鬱的程度密切相關。恐懼迴避也是典型表現之一,比如,一個對汙垢特別敏感的人會迴避公共衛生間、觸碰門把手等。
必須認識到一點,強迫症行為雖然看起來不可理喻,但絕非“精神失常”。患者自始至終能夠認識自己行為和觀念的不合理性,同時為無力控制強迫傾向而感到痛苦(甚至抑鬱)。 。 想看書來
認識焦慮症(11)
強迫症曾被認為是一種少見的行為混亂。但是近期研究發現,大約2%~3%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其困擾。發病率一直被低估的原因是大多數強迫症患者不願將自己的問題告訴他人。強迫症發病率沒有性別差異。很多人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就已經患病,其中有一半在兒童期就已發病,並且男性發病的年齡比女性早。
強迫症病因尚未弄清。有研究表明,大腦中一種複合胺性質的神經遞質缺乏或代謝紊亂與強迫症發病有關。之所以有此認識,是因為很多患者透過服用氯米帕明或服用提高複合胺水平的抗抑鬱藥物,如百憂解、無鬱寧、舍曲林、帕羅西汀後,強迫症狀有所改善。也有研究表明強迫症患者大腦特定區域過分活躍,如額葉前部皮質和尾狀核區域。(詳見第2章)
現有治療方法
放鬆訓練在所有焦慮症中,日常有規律地練習腹式呼吸和深度肌肉放鬆對減輕生理症狀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詳見第4章)
認知療法找出與強迫性觀念有關的害怕、迷信或罪惡的想法,質疑這些想法,並以更具建設性的觀念取代。例如,“如果我有加害兒童的念頭,我可能真的會這麼做”的想法可以換作“這只是胡思亂想,什麼也證明不了,絕不代表我真的會這麼做。”(詳見第8章)
暴露和反應預防療法這種療法是將患者置身於引發焦慮性觀念的環境中,並利用外力解除強迫性行為。例如,如果你有一碰門把手馬上洗手的習慣,那麼在治療中會幫助你在碰完後減少洗手的次數或根本不洗。類似的還有如果你每次出門要檢查五次以上是否鎖門,你會加以練習,把檢查鎖門的次數最終減少為一次。
你和治療師一起設計情境,其中比較理想的是在家庭環境中進行。你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