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篇2 正統六年(第3/3 頁)
,那一年,范仲淹56歲。
如今,范仲淹58歲了,滿鬢霜白的他,依舊操勞於政事,牽掛於君王,也再度迎來一個復起的機會。
兩年後的今日,朝廷的局勢又大不一樣了,最大的變故就在於,尚書令李昭賢因病去世了。朝廷又喪失了一個領頭羊,上層的鬥爭也再度激烈起來,而在一場旨在奪取最高相權的爭鬥之後,最終的人選,浮出了水面:范仲淹。
李昭賢薨得突然,以致於後事都沒能交待,趁著這個空檔,朝中蟄伏已久的庶族集團,也發動了一場全面性的反攻。
並且,還得到了一部分勳貴階層的支援,比如馮端、李開源(李皇后之侄,論輩分,皇帝劉維箴得叫一聲表叔)等人,同時還有蕭氏的默默推動。
建隆——正統時代,朝中有“三蕭”的說法,蕭景、蕭恭以及蕭惠,這三人,要身份有身份,要資歷有資歷,但在權貴圈子裡,是一直被默默鄙視的,還是那個原因:契丹族出身。
因此,在李昭賢等傳統貴族掌握朝權時,蕭氏也是默默蟄伏,秘密尋求推翻機會的一波人。李昭賢的突然辭世,顯然就是一個最好的機會。
當然,真正到決定性作用的,還是皇帝劉維箴,這對他來說,同樣是個難得的機會。以劉維箴的脾性,以及從小接受的教育,除了皇室親戚,以及東宮舊臣,他顯然更親近於那些庶族官僚。
另一方面,他也的確聽話,世宗皇帝駕崩之前,對他多有耳提面命,在人才的任用上,曾給他指點了大量人選,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若想做事,可任范仲淹為相......
顯然,已經31歲的皇帝劉維箴,在登基七年之後,也想著做出一些成績來,於是,在兼採多方建議,在眾臣的推薦下,他終於下詔,召范仲淹回京。
劉維箴還專門派內侍省宦官南下,除了宣詔,還送上一份劉維箴的手書,上邊盡是恩信期待之言,足以讓范仲淹感激涕零。
而從詔書自中樞下達之後,至少在短時間內,朝廷上層的鬥爭停止了,所有人的目光,都忍不住投向南方,望著水陸之途。
原因無他,正統時代的尚書令,權柄之重,堪稱帝國之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