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第1/2 頁)
[25]《李約瑟遊記》,李約瑟等編著,李廷明等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27、28]《1943年2月‐12月的書信摘錄》,載《李約瑟遊記》,李約瑟等編著,李廷明等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29]傅斯年《倪約瑟博士歡送詞》,《傅斯年全集》,第五卷,歐陽哲生編,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30、31、32、33]《李約瑟遊記》。李氏說傅送他善本《天工開物》之事,怕是李約瑟本人的誤解。按照常理,傅不可能、也不敢把國家如此貴重的珍品私贈外國人,或許是一複製本或通行本。
[34]沈剛伯《追念傅故校長孟真先生》,臺北《大學新聞》,1963年12月26日。
[35、36]黃然偉《關於王鈴》,轉自《李約瑟與中國》,王國忠著,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2年出版。
[37]《李約瑟遊記》,李約瑟等編著,李廷明等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38]顧頡剛《悼王靜安先生》,載《文學周報》,1928年5月1期。
[39]載《東方雜誌》,第28卷,第22號,1932年11月。
[40、41]《錢昌照回憶錄》,161頁,錢昌照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出版。
[42]號稱&ldo;萬裡黃河第一壩&rdo;的三門峽水庫,是新中國成立後治黃規劃中確定的第一期重點專案。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政府專門邀請蘇聯老大哥派專家前來籌劃並主持設計。蘇聯方面派來的是一位名叫伯克夫的技術工人,為了能在中國坐穩&ldo;老大哥&rdo;交椅,臨行前,蘇聯政府特意為伯克夫破格搞了頂副教授、工程師的帽子戴在頭上。於是,伯克夫副教授踏入中國國門後,當仁不讓地以&ldo;老大哥&rdo;的身份率領中國水利界一幫文臣武將,趾高氣揚出現在黃河流域考察隊伍的最前頭。按伯克夫的考察構想,這個&ldo;黃河第一壩&rdo;修在上游的潼關最為合適。此方案一出籠,立即引起了參與考察的中國專家的質疑,據說清華大學水利系年輕教授張光鬥等人與伯克夫進行了針鋒相對的辯論。據張光鬥說,不只是當地土質含沙量高不宜修築大壩,更重要的是一旦在此地築壩蓄水,汛期來臨,整個關中平原將成澤國,直接導致八百里秦川陸沉的悲劇。後來&ldo;老大哥&rdo;也感到在潼關築壩的艱難與危害,遂決定棄潼關而轉赴下游的三門峽修築。
出於政治、經濟的需要,1954年,由毛澤東批准修建三門峽大壩工程。鄧子恢在懷仁堂向全國人大代表們宣佈了中國政府的宏偉計劃,並說:&ldo;我國人民從古以來就希望治好黃河和利用黃河。他們的理想只有到我們今天的時代,人民民主的毛澤東時代,才有可能實現。在三門峽水庫完成之後,我們在座的各位代表和全國人民就可以去黃河下游看到幾千年來人民所夢想的這一天看到&l;黃河清&r;了!&rdo;‐‐自此,一句古老諺語&ldo;聖人出,黃河清&rdo;又在神州大地流行開來。
根據中國政府的要求,三門峽大壩工程由蘇聯的伯克夫主持設計,大壩代號&ldo;360&rdo;。動工之前的1957年4月,中國政府水利部在北京邀請了70位中國專家、教授參加了設計方案論證會議。在邀請者中,清華水利系的張光鬥與黃萬裡這兩位30年代自美國學成歸國的水利專家均榜上有名(張光鬥,1935年赴美留學,先後獲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水利工程學碩士、哈佛大學土木工程學碩士學位,後中斷博士學位學業於1937年歸國;黃萬裡,黃炎培之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