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1/3 頁)
依賴瑞典北方的礦石,而在戰時條件下,依靠瑞典的數量較少的進口就無法維持了。那時德國國內也沒有開採鋁土礦,而且在鐵合金中,國內也不生產鉬、鉻、錳、鎢或鈦。但是,大約二分之一的鉛,大部分的鋅,以及三分之二的鑽,則是由國內的資源供應的。戰前,英國估計在大戰開始的頭十五個月內,德國不需要進口大量有色金屬,並預料首先發生嚴重短缺的將是銅與鉛。根據德國的資料,現在知道這些估計基本上是正確的;大戰爆發時,德國的儲存量為:能供應七點二個月的銅(按照1939年和平時期的消耗率),十三點六個月的銻與三十個月的鑽。就礦物油類來說,情況看來很緊張,以致盟國專家們懷疑他們自己的數字出了差錯。1938年,德國從歐洲以外的產地就進口了大約四百四十萬噸石油,所有來源的總供應量達七百十萬噸。到大戰爆發時,國內生產已增至三百萬噸,並正在從羅馬尼亞運進四十五萬噸。但即使實行最嚴格的節約措施,德國也會發現,戰爭一開始,封鎖就會使它失去正常供應量的一半左右。再說,德國只有二百五十萬噸那樣少的儲備(英國人口較少,1938年進口一千二百萬噸,1939年9月還有六百五十萬噸的儲備)。短暫的波蘭之戰以後,在1939‐1940年冬季,德國經濟還沒出現額外的緊張現象。沒有激烈的戰爭意味著德國在其已製成的武器裝備或庫存方面還沒有出現急劇的枯竭現象,它也沒有作認真的努力去增加(或準備以後增加)軍備生產的總數量。看來毫無疑問的是,它在波蘭勢如破竹的勝利證實了下面這種假設,即以現有的工業基地和經受過考驗的軍事力量,來對付隨之而來的任何戰事都是綽綽有餘的,況且,巧妙的外交還將防止額外的負擔。當時&ldo;照常營業&rdo;的口號已被普遍接受,而且德國領導人在1939年10月和11月還作過一些頗為得意的宣告,說是沒有必要轉向更嚴格的經濟制度。盟國原先估計,敵人在經濟上曾作過全面的努力,現在自然被這種事態給弄糊塗了;為切斷德國進口所採取的那些強硬措施,看來沒有獲得應有的成效,因為它們所設想的那個德國國內消耗率實際上並沒有出現。在這個期間,盟國不曾轟炸工業目標;破壞計劃沒有起什麼重要作用。法德邊境的戰爭,倒產生了某些經濟成的結果,它導致薩爾工廠區實際上陷於停產。因此,德國鋼產量從1939年1月至8月每月平均剛剛超過二百萬噸,到10月、11月和12月下降至一百八十萬噸1。另一方面,薩爾和亞琛地區原煤的大量減產,則由於取得波蘭一西里西亞的供應而得到了充分的補償。第二節 1939年 9月‐1940年6月盟國的封鎖這個時期盟國對德國所施加的經濟壓力,由於當時環境的限制,幾乎完全採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封鎖方式。不管怎樣,這一模式,既然到那次大戰快結束時還在起作用,那就是一個好辦法。部分是由於在這場新的大戰頭幾個月裡或多或少地採用了1917‐1918年的整套封鎖方案,這才使人們相信封鎖確是十分有效。封鎖的目的在於控制三類貨物的透過:德國來自海外產地的進口貨,德國從毗鄰的中立國進口的當地土產品或製成品,還有德國的出口貨。來自海外的貨物,要麼直接透過德國港口,要麼間接假道一個毗鄰中立國,才能到達德國。戰爭一爆發,禁運品(實際上指交戰國所宣佈的、可被敵人用於戰爭的任何物資)即處在盟國海軍的控制之下。實際上,直接1 這個數字包括每月從上西里西亞東部得到的十萬噸在內。
由海路運往德國北部各港口的全部供應物資,立時被切斷了。通往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和波羅的海的北方航線,由設在柯克沃爾的禁運品控制基地和北方巡邏艦隊所控制;途經英吉利海峽的南方航線,則被設在拉姆斯蓋特的基地和在韋默思的補充基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