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第2/3 頁)
二千四百公斤),以及許多其他原料。協定並為德國從阿富汗、波斯、羅馬尼亞和遠東各國進口及對他們出口貨物作好了安排,確定了運輸費用,並就蘇聯&ldo;慷慨&rdo;協助德國在國外採購原料事宜也作出了規定。據估計,在頭十二個月內蘇聯交忖的貨物和服務價值為八億馬克。德國首席談判代表施努雷博士認為,如果這些進口物資能如數獲得的話,&ldo;英國的封鎖作用肯定是會受到削弱的&rdo;。德國的煩惱主要倒不是蘇聯是否願意運交這些原料,而是德國不情願並且實在無力提供蘇聯作為交換所要求的一些工業產品、製造方法、裝置和軍用物資。2有一段時間盟國還無法獲知此項協議的具體細節,可是數月後,經過湊集各方面的資料,情況也就摸得相當準確了。1940 年3 月14 日,英國戰時內閣決定加緊對蘇聯施加壓力,並謀求第一步先同日本就限制脅俄國和德國的供應問題達成協議。3 月28 日,最高作戰會議批准了此項決議,但是,蘇聯政府表示無意擴大這種裂痕。幾大後。德國入侵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盟國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轉移到更近國門的戰役上去了。當時所有這些行動,都是旨在限制禁運品從毗鄰中立國或透過它們運往德國,經濟作戰部和封鎖部的主要注意力全部傾注在這些行動上面。到目前為止,先買權還不算很重要。1939 年11 月以後,英法兩國政府的公開目標,就是要破壞德國的出口貿易,但由於主要是中立國的反對,這方面的進展也很緩慢。封鎖德國海上航道,就意味著德國的出口貨通常就得用中立國船隻運往海外市場。英法兩國政府承認1856 年的巴黎宣言條款仍然有效,根據該項宣言,中立國船隻所載運私人的非禁運品敵17 方貨物得免子沒收;可是,正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盟國對此類貨物所採取的行動,可以看作是對德國某項相應的破壞國際法行為的一種報復。貿易作為一種外匯來源或一種易貨手段,對德國來說具有重大意義;盟國認為,德國投入戰爭時僅擁有價值四千一百萬英鎊的黃金和價值大約為一千五百萬英鎊的外匯儲備,在1939 年9 、10 、11 這三個月中,德國大力推動它的出口。有些情況是,德國商品的所有權在啟運前就轉讓給中立國了;但有許多情況則是美洲的各中立國和日本在大戰以前(或在這些德同貨物因禁運品管制而落入英、法手中以前)就已經為這些德國貨物付過款,或者聲稱已付過款,因此他們是不願失去這些貨物的。1939 年11 月27 日,英國政府諮詢樞密院發布了一項敕令,規定對在敵國港口裝船的所有貨物和來自敵國或屬於敵國所有的一切貨物實行禁運;法國政府也作了同樣的宣告。該敕令定於1939 年12 月4 日起開始生效。公佈此令是作為對德國的一種報復,因為德國日益無視在1936 年的&ldo;潛艇議定書&rdo;1中所規定的潛艇戰規則以及海牙公約所規定的佈雷規則。但是,為了應付中立國家的反對,凡在1939 年11 月27 日前簽訂合同的,在1939 年12 月11 日前付過款的,以及在1940 年1 月1 日前裝運的貨物都不加究問。後來在12 月,英政府同意把航運日期放寬;還擬訂了一張很長的&ldo;特殊情況&rdo;的清單,其中包括醫用、救濟或用於人道主義月的的物品,同輸入國的經濟命脈有關的貨物以及在1939 年11 月27 日前定貨而為公共事業計劃所需的物品。此外,日本和美國一直在使用壓力,迫使英國當局在敕令發表後的十二個月內,不斷發還許多重要的私人貨物。但是,隨著確係在實行報復敕令前2 關於協定和機密議定書的全文見《德國外交政策檔案》,第8 卷,第607 號;特別是施努雷在1940 年2 月26 日的備忘錄(同上書,第636 號)。1 見《概覽,1936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