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5 頁)
我愛這個世界是因為它還有希望,
只是前半生只能這樣了。
尊敬的領導,
留下後半生我就等你的迴音……
這樣的詩句,包含了詩人多少辛酸的眼淚。記得我最初看到這首詩時,心情異常激動,好像詩人說出了我心中的話。後來再看,越看越心酸,越看越氣憤。我們可以設想一下,詩中的那位領導看到這首詩的心情會是怎樣呢?
寫詩與繪畫是一樣的。繪畫中有“喜氣畫蘭、怒氣畫竹”之說法,同樣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詩的本質,是由詩的內容和形式決定的。
下面,我談談詩歌創作中的口語化現象。
任何一位詩人在創作過程中,都會與他所處的時代、環境、地理等因素緊密地聯絡在一起:處在唐朝安史之亂時期的杜甫老先生,深受其害,才寫出著名的“三吏三別”,現代詩人李瑛經歷了一九七六年那場大災難之後,才創作出哀思溢於言表的《一月的哀思》。在*年那個特殊的日子裡,時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詩作《哭山》就反映了一箇中國青年憂國憂民的心:
太陽下你沉默不語
唯一的一聲響動
鑄成大錯
從此你面目無光
兩腿沉沉
之後一個閃電未到
就聽見一聲雷響了
這樣平凡的語言組合起來,似乎很難理解詩人到底要表現什麼?可是把這些詩句放在*年當中,這些詩句就像長了腳一樣。
英國詩人艾略特在一九二二年發表的《荒原》中,有這樣的詩句:
明天見,畢兒!
明天見,婁!
明天見,美!
明天見。明天見。
這樣的詩句放在《荒原》裡,給人的感覺是很恐怖的。“明天見”其實就是明天見不著的意思,彷彿是一個將要死亡的人說的話,也好像是一個將要滅亡的世界,留給宇宙的聲音,那種嚮往生活,熱愛生命的慾望,是任何文字都無法表達清楚的。
八十年代時,中國詩壇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無數流派,尚仲敏為代表的“大學生派”就比較活躍,他們的藝術主張之一:反崇高,指詩的本質;之二就是對語言的再處理,並提出要消滅意象這句口號,指詩的內容;之三是詩的形式無所謂結構。
尚仲敏於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三日創作的《卡爾&;#8226;*》一詩是這樣開頭的:
猶太人卡爾&;#8226;*
叼著雪茄。
用鵝毛筆寫字,字跡潦草。
他太忙,
滿臉的大鬍子,
刮也不刮。
到了一九八五年,二十一歲的江蘇詩人趙剛和他的詩友朱春鶴等人,再次創辦了“新口語詩派”。他們主張的是隨意和自由。
如趙剛詩作《我們家的第五處住房》一詩中有這樣的詩句:
反正我們家有五處住房,
反正我屁股後面掛著五把鑰匙。
這種反傳統的詩歌創作,在當時詩歌界一片朦朧之際,確實給人一種清新脫俗的感覺。
一九九二年我創作了一首想念遠方朋友的詩:《鳥人》。詩的最後二句是:
院沒掃,
卻乾淨的很。
這樣的語言,放在詩中,放在詩人懷念朋友的晚上。面對月光,其情可見,其景可見。
還有《月*人》:
回家路上
看著月色想起愛人
看著迎面走來一位女人
很漂亮
想起這個女人
就是你的愛人
於是看到家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