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嚴詠春師祖。祖師嚴詠春原籍廣東福建,其父嚴二公於九連山下經營豆腐買賣。而詠春則自小跟隨五枚大師習技。及後更因見蛇鶴相鬥而悟出拳術之道,並得其師父五枚大師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詠春師祖並要求五枚大師為拳命名,大師則答曰你既名詠春,就將詠春命名此拳可也。因此,詠春拳之名正式誕生了。 詠春拳修煉秘笈口訣
詠春絕技 源自少林 招無虎鶴 法無五行 只談線位 力與角度 同門技力 四位三度 以弱勝強 始是功夫 內外相消 並無絕招 蓄勁似蛇 發勁似貓 朝形似雞 陰陽發力 不行心意 只用精神 來留去送 甩手直衝 梅花五點 手腳互通 門分內外 手有生死 勁發六合 力從地起 發勁在腰 出招在膊 力未還原 切忌出手 寸內發勁 力有對錯 發盡散盡 散盡發盡 力有八種 當知分間 真假虛實 蓄谷鬆散 線有安危 主分內外 頂位定位 得不追手 拳入三關 任我行走 馬有五敗 十者九壞 演挾跪撐 攤身最慣 敵手行橋 必須落馬 蹬腰作勢 為搶內門 上不過膊 中不過爭 下三路手 以腳消腳 擺放有威 打須有勢 三角朝形 線守分明 橋行中線 指尾垂地 正身子午 側身爭底 兩點之間 直線最短 轉馬朝形 以圓化直 敵壓三關 以橫打直 拳有三尖 掌有三角 有身打身 無身打頸 怕打終打 貪打防空 以攻為守 以守為攻 追形接打 變化無窮 三樁三拳 步手身全 地腳梅花 木人紅船 念頭主守 尋橋打手 追形之始 求諸標指 旁邊輔助 箭槌八種 走馬斜角 幡龍跳躍 固定標步 半全起腳 練力之法 階段五重 松沉穩勁 清脆玲瓏 先松後緊 再緊後松 鬆鬆緊緊 迴圈不窮 邪行仇念 正用精神 假想有敵 不可用心 意投於外 一點精神 反覆練習 配合由勤 手腳屬我 控制隨心 升肩聳膊 氣提不利 意沉身穩 高低無忌 發力出招 必第一下 手腳發力 與身無關 力無定位 喉嚨爭膊 嘴不閉氣 力發無形 動靜無礙 語出如寧 拳爭掌膊 也可傷人 中路邊欄 拋橋窒手 詠春八手 皆可攻守 標圈伏綁 困刮耕攤 可從中破 困手橫攔 綁有正錯 錯非真錯 按頭屹尾 按尾屹頭 中間綁起 有影無形 武欲精通 唯從苦練 先成後化 先化後成 刀切雖齊 墨守成規 藝能巧變 將形補位 因緣各就 殊途同歸 輔助心法: ①不消“過籠”(過頭):詠春消手以能消對方來手而不超過防守所需範圍為原則。對方來手若不可能擊中我們,我們則不需要運用任何消法。不消“過籠”可以減少氣力和時間的消耗。消後反擊敵當會更快。 ②不“追手”:“追手”者,離開防守所需範圍來追著去接觸對方橋手也。詠春拳長於橋手相接後之感覺和反應。所以初學詠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識地犯“追手”的錯誤。若敵橋手不在我之防守範圍內,我們不要追著去接觸其他橋手,反之應該趁機向敵攻擊以求擊敵。若對方用橋手消我們之攻擊,我們便達到接觸對方橋手之目的;這是“尋橋”方法之一。 ③不“衝身”:詠春出手(攻或防)、馬步上落和轉變都要以維持重心為原則。儘量減少被對方借力機會而至“失形”。“失形”,即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對敵之平衡狀態也。 ④不需藉助位置而發力:詠春拳的“攻”與“守”皆以能鍛鍊到從任何位置都可以發力為原則。換句話說,無論手在何處皆能發力不從心消對方來手或向對方攻擊而不需要將手收回或提高已某一位置來幫助發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