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第1/2 頁)
五、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新經濟政策
工業化的深層背景,是人口的增長所導致的工業品市場需求的擴大。在進口替代的經濟框架下,政府主導工業投資,工業分佈呈不平衡的狀態,工業企業主要分佈在伊斯坦堡地區以及伊茲密爾和阿達納,工業化程序主要依託國有企業,國內工業品市場處於政府的保護之下,工業品主要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進口工業品受到嚴格的限制,國內工業產品缺乏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經濟發展表現為明顯的內向性和封閉性。另一方面,土耳其的能源嚴重依賴於國際市場的石油進口。20世紀70年代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的上漲,對於土耳其經濟產生負面的影響,導致嚴重的財政赤字和通貨膨脹。20世紀70年代初,土耳其的通貨膨脹率為20,1979年上升至90。1979年,土耳其政府以減少進口限制、削減發放補助金、提高物價和削減政府開支作為條件,從國際貨幣基金會和世界銀行獲得18億美元的貸款。進入20世紀80年代,土耳其政府放棄進口替代型的工業發展模式,制定新的經濟發展戰略,鼓勵私人投資,擴大市場經濟,建立自由貿易區,強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高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外向型的經濟模式逐漸成熟。
1980年1月,德米雷爾政府宣佈新的經濟改革綱領,放棄內向型進口替代的工業化戰略,減少政府的直接幹預,降低進口關稅,實施自由化的經濟政策,制定外向型和市場調節的經濟戰略,是為土耳其經濟發展模式的歷史轉折點。
1980年9月軍方發動政變後,在致力於打擊極端派別、平息政治暴力和恢復社會秩序的同時,著手扭轉日趨惡化的經濟形勢。軍方在政變之前支援德米雷爾政府實施的新經濟政策,解散德米雷爾政府後延續經濟改革的發展方向,任命厄扎爾(ozal)作為副總理,主管經濟事務。在軍方政變後的一年內,厄扎爾推行的經濟復興計劃初見成效,通貨膨脹率從140下降為35,政府財政收支漸趨平衡。
1983年厄扎爾當選總理後,加大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力度,貶值貨幣,提升利率,凍結工資,鼓勵私人投資,吸引國外投資,鼓勵出口,放寬進出口貿易和貨幣限制,提高出口競爭力,旨在緩解貿易赤字、改善財政收支狀況和抑制通貨膨脹。與此同時,政府致力於改造國有企業,推動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程序。1981年,土耳其共有大型國有企業38家,其中16家盈利,22家虧損。自1984年起,政府取消國有企業享有的優惠和補貼政策,實行國有企業與私人企業的公平競爭,向民間發售國有企業的證券和股票,取消私人投資限制,擴大私人投資領域。
20世紀80年代實施的新經濟政策,並未削減固定資本的政府投資。據統計,1974年固定資本投資總額為730億里拉,其中政府投資佔479,民間投資佔521。與20世紀70年代相比,80年代的固定資本投資比例並未發生明顯的變化,政府投資與民間投資比例大體持平。1985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55 547億里拉,其中政府投資佔581,民間投資佔419。1988年,固定資本投資總額為255 240億里拉,其中政府投資佔475,民間投資佔525。政府投資領域主要是基礎設施、交通和能源,私人投資在房地產領域大幅上升。儘管如此,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有企業與私人企業經歷了此消彼長的過程。1990年,國有企業數量佔企業總數的46,私人企業數量佔企業總數的954;國有企業僱傭的工人數量佔工人總數的244,私人企業僱傭的工人數量佔工人總數的756;國有企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313,私人企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687。1993年,國有企業數量佔企業總數的38,私人企業數量佔企業總數的962;國有企業僱傭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