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第2/2 頁)
地給國家有關部門打了電話,要來了相應的資料。而兩個興沖沖地前來匯報的科學家則滿頭大汗地臨時召集了該科研計劃的相關人員,反覆核算各種生產資料。
忙活了一個上午,經過了好幾次漏洞百出的反覆計算,總算搞出了一個比較有依據的資料。幸好該資料的結果還差強人意,合成石油最多隻能替代70的現在原油進口。合成橡膠情況則很好,即經濟,又能夠完全替代橡膠進口。
這無疑是一個大的打擊,合成石油的最高產量比烽火想像的能夠支援兩面作戰消耗的量少很多,一旦發生戰爭,石油的需求量可能成多倍增長。也就是說,在戰略上德國必須仔細地考慮石油來源。
身臨其境,堯明終於解開關於原時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個迷。那就是為什麼希特勒的戰爭機器在大戰初期一直沒有下決心去尋找石油資源,直到後來才倉促地向北非進軍中東油田和向蘇聯的進軍高加索油田,原來他一直以為煤化石油可以支援戰爭。反過來,邱吉爾卻一早就知道石油對德國的重要性,所以他在1941年就與蘇聯聯合入侵了伊朗和伊拉克,在德國入侵蘇聯之前,還曾經計劃轟炸蘇聯的高加索油田。而史達林也豪不猶豫地焚燒了在高加索地區被德軍佔領的部分油田。最後盟軍空襲德國煤化合成石油基地,終於使第三帝國因缺油而完全喪失戰鬥能力,以至於最先進的噴氣式戰鬥機都只能停在機場等著被盟軍摧毀。
在原時空,希特勒在和西線英國作戰的同時,又在東線同時進攻史達林領導的蘇聯,被軍事分析家認為是戰略上的最大失策。分析家們認為,造成這個失策的原因可能有:一希特勒盲目輕敵,蘇聯在入侵芬蘭的戰役中損失慘重,使得希特勒低估了蘇軍的實力。二希特勒認為即使德國不主動發動戰爭,史達林也會發動戰爭,而東歐地勢平坦,德國又將它視為囊中之物,德國不願意戰火發生在東歐,而希望戰火發生在俄國境內。三希特勒盲目相信&ldo;閃電戰&rdo;的突然性帶來的優勢,總希望&ldo;先下手為強&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