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崇弘中衰(第3/5 頁)
立。
崇禎十三年二月,英國宣佈對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宣戰。
崇禎十三年六月,西班牙與神聖羅馬帝國在法國和英國、奧斯曼的聯合圍攻中戰敗,葡萄牙地區獨立,法國吞併義大利半島。
由於戰敗,神聖羅馬帝國陷入分裂,普魯士王國吞併西里西亞地區,由此崛起。
作為第二場西洲大戰,這場戰爭在西洲各國的史書中記載詳細,然而作為地球日不落帝國的大明王朝卻並不在意。
崇禎年間的承平並不是百姓們的承平,而是權貴們的承平。
他們兼併土地,控制市場,輿論,基本斷絕了除科舉、吏考以外的大部分上升渠道。
這一時期,“思君”的思想浪潮開始抬頭,黃宗羲、顧炎武等思想家、哲學家們認為“君者,國之大弊也”。
然而由於沒有足夠先進的體制,所以思想家們也無法判斷沒了帝制後,大明應該啟用什麼體制。
為了控制思想和輿論,權貴們開始用電影、等大量“娛樂商品”來干擾百姓。
崇禎十四年,黃宗羲等人走訪大量地區後,根據自己調查所得,發表了富裕、中產、小康、貧困家庭的標準。
家庭年收入一前兩以上為富裕,三百兩以上為中產,一百兩以上為小康,三十兩以上為普通,三十兩以下為貧困。
彼時大明朝一個普通人的年收入為三十六兩,一兩大明通寶足夠買八十斤牛肉,或者七十斤羊肉。
豬肉經過專業養殖,價格為每頭豬一兩銀子,約二百三十斤。
正常的米麥,每兩大明通寶可買五百斤。
崇禎十五年,隨著西南鐵路竣工,大明鐵路已經能將大明百姓送往大明任意一個角落。
正因如此,“出門旅行”成為中產和小康家庭在生活中的調味劑。
四月初五,戶部人口司發表文章,大明男性平均身高為五尺五寸,折算為175cm,女性為五尺整,約160cm。
其中,日本地區最矮,男性約168cm,女性為152cm。
五月初二,刑部發表新律,即男性身高超過五尺(160cm),女性身高超過四尺七寸(150cm),觸犯法律即負刑事責任。
崇禎十六年,社會矛盾日益加重,中樞與地方財政矛盾也逐漸加劇。
崇禎十七年二月十四,崇禎皇帝朱慈煊駕崩於大明宮,享年七十二歲,皇太子朱和坌(ben)即大位。
崇禎十七年三月二十日,朱慈煊下葬於天壽山順陵,廟號孝宗,諡號順明哲文紹統神武明聖成孝明皇帝。
三月二十七日,朱和坌改元明年為弘光,是為弘光皇帝。
朱和坌出生於天啟五年,受其爺爺朱由校影響較大,加之即位時不過四十五歲,銳意進取中開始制定新政。
弘光二年,朱和坌重用張伯行、施世綸、彭鵬、張策妄等官員、武官推行新政,期盼重振清廉之風,整頓軍備。
三月,朱和坌正式啟動官制改革,他首先從積弊最深的官吏制度入手,詔令撤銷只領空名的官職,原作為虛職的各官職皆實際任事。
七月,中軍都督張策妄因建議裁汰軍隊,縮減軍隊為一百萬而遭到彈劾,其中韓州伯孫巡公然在廟堂上辱罵張策妄“胡人野心,亡我漢人不死”。
張策妄祖先為瓦剌部貴族,但瓦剌歸順大明已經有近三百年曆史,張策妄更是將自己視為漢人,故此大怒與孫巡在奉天殿拳腳相交,孫巡被其打成重傷。
事後,朱和坌以擅啟“華夷之辨”將孫巡奪爵,罰張策妄三年俸祿。
僅從這件事來看,新政推行受挫已經是定局,然而朱和坌並不打算就此停止新政。
他令張伯行、張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