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崇弘中衰(第2/5 頁)
並沒有持續太久,畢竟軍中不少資本也希望縮短前往西洲貿易時間,更何況大明承平五十餘年,沒有新晉武勳擔當中流砥柱,大部分勳臣武官早就轉向文治了。
大部分國公府都是軍政一把抓,運河能否修通,他們都可以獲利,所以他們的態度並不堅定。
正因如此,這場所謂的扯皮從一開始就決定了結局,而文官那邊扯皮的,是認為這條運河應該由大明朝掌握,而非一個小小的“魯迷國”。
七月,大明禮部左侍郎祝禎與奧斯曼交流,認為這條崑崙洲運河,可以由大明出資修建,建成後由大明駐軍保護,稅收則是由大明拿八成,奧斯曼拿兩成。
形勢比人強,儘管奧斯曼憑藉大明最大代工廠的身份,擁有兩千四百萬兩財政收入和二千六百萬人口,但相比較大明朝,他們還是太過脆弱了。
八月初二,《崑崙洲運河條約》簽訂,崑崙洲運河專案開始啟動。
同時,東洲運河(巴拿馬運河)專案也隨之啟動。
兩項運河工程耗費達到五千萬兩,但這次戶部卻格外大方的調撥了錢糧。
這兩條運河,早在五十年前,大明便已經有技術可以修建,但礙於當時小冰河活躍期耗費錢糧太多而不得動工。
小冰河活躍期結束後,戶部又揹負十億的國債需要償還,如此便拖了四十年,直到今日才得以動工。
五千萬兩對於西洲各國是一筆天文數字,但對於大明朝來說,即便國庫空虛,可一旦發行國債,便能很快聚斂大批財富。
五千萬兩,平攤到大明朝九億人口上,也不過每人五十幾文罷了。
崇禎五年三月,兩條運河正式修建,同年大明朝第一座黃河大橋落座在開封府。
五月,南京長江大橋提案透過,但具體考察過後,以技術不達標而取消提案。
崇禎六年,工業國家開始全面探索世界的每個角落與各個部落,同年大明成立南極科研團隊和冰島(格陵蘭)科研團隊
另一方面,演化論與民族主義使得大明逐漸產生“天朝”這種優越感,而西洲則是將世界分為白人與黑人。
他們認為西洲和大明一樣屬於“白人”,而黑人則是進化不完全的動物。
此外,民族主義的興起,使多數西洲民族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現代國家,並開始建立與儲存本國的歷史與文化。
崇禎七年,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爆發戰爭。
由於此刻崑崙洲運河正在修建,故此大明給予了奧斯曼帝國部分援助。
大明的援助,使得奧斯曼戰勝神聖羅馬帝國,奪得大片領土和工業區。
戰爭的失敗,使得神聖羅馬帝國內部開始出現分裂傾向,而這個時候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發動了“法荷戰爭”,並在崇禎九年吞併荷蘭。
崇禎十年,“法西戰爭”爆發,法國與西班牙爆發戰爭,而神聖羅馬帝國也加入了此次戰役,並於七月對法國宣戰。
同年八月,奧斯曼對神聖羅馬帝國宣戰。
九月,大明通告西洲各國,不得進攻海上商船而損害到大明朝的利益。
因為這則通電,擁有西洲強大海軍的西班牙遭到限制,而奧斯曼則是憑著“崑崙洲運河”開發的事情來肆意襲擊西班牙商船。
崇禎十二年六月,崑崙洲運河竣工,大明增設北崑崙衛及紅海艦隊來保護運河。
七月,奧斯曼進攻商船的行為遭到大明譴責,這次的西洲大戰開始逐漸倒向陸戰。
八月,普魯士公爵腓特烈支援領導神聖羅馬帝國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國波旁王朝宣戰,藉以換取普魯士國王稱號。
九月,普魯士公爵腓特烈在哥尼斯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普魯士王國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