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大漢律與漢月報(第1/2 頁)
張禎改革官制,基本沒遇到什麼阻礙。
一方面是因為她執政日久,威望早成,無人與她作對。
況且改制後職權更為清晰、更為細緻,眾人沒有反對的理由。
另一方面,是因為新的官制創造了大量的官位。
誰家還沒個想入仕的親眷子弟?官位越多,於大家越有利。
因而都抱著支援的態度。
官制定好,下一步便是往裡填人。
張禎自任左丞相,任命王允為右相,賈詡為前相。
八部首官為尚書,另有左、右侍郎。
吏部尚書,任命原冀州知州荀彧,左侍郎許攸,右侍郎原大將軍府幕僚王浩,再將原冀州刺史田豐提為知州,刺史則由朝廷另外派人。
戶部尚書,任命原大司農張義,左侍郎崔丹,右侍郎張禎之兄張祈。
禮部尚書,任命原北海相孔融,“北海相”這類官職,往後予以取締,左侍郎劉表,右侍郎伏完,乃是皇后之父。
刑部尚書,任命荀彧舉薦的陳群,左侍郎袁紹,右侍郎張松。
工部尚書,任命墨家傳人臺舒,他不會當官沒關係,有幕僚,左侍郎李嚴,右侍郎秦書。
商部尚書,任命諸葛亮,左侍郎法正,右侍郎原侍中鄭習,也是皇甫六郎的表兄。
學部尚書,任命蔡邕,左侍郎蔡琰,右侍郎禰衡。
外事部尚書,由西北經略使曹操兼任,郭嘉兼任右侍郎,諸葛亮兼左侍郎,曹操不在朝中時,他和郭嘉代管外事部。
各部其餘官職,由透過考核的太學生及民間徵召的俊才充任。
但並未一次性到位,空缺著一部分,待有了合適的人選再任命。
軍府也自有一套體系,含戍衛、開拓之職,節制天下兵馬。
除此之外,保留了少府,負責皇室事務,由內閣監管。
之後張禎召集王允、荀彧、蔡邕、蔡琰、陳群、諸葛亮等人,修訂《大漢律》,以律法的形式,明確了官制、君權。
並定出了百姓基本的權利和義務。
如何算是違法、違法又該如何,全都做出了規定。
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大漢律》定稿好印出五千份,下發到縣級官府,令各級主官用心研習。
如果不是她改良了造紙術,大大降低了紙張的成本,並且推出了印刷術,用紙不可能這麼奢侈。
等這件事忙完,春耕都已經結束了。
跟著張禎回京城的祖二郎、祖三郎、祖星、阿衣四人,也在課農司進修了一年,學習了各種先進的種植技術,年初回了部落,指導那一片越民精耕細作。
張禎休息幾日,叫來諸葛亮,跟他說是時候組建商隊前往西域了。
這事兒,此前她就提過,諸葛亮也順著她的思路想了許多。
還跟文和先生討論過幾次。
現在阿姐讓他任商部尚書,明顯是要有大的舉動,他也有所預料。
所以三言兩語就溝通完畢,回官署做事去了。
商隊的意義當然不只是行商,否則為何讓他兼任外事部左侍郎?
這分明也是在開疆拓土。
諸葛亮很懂。
三個月後,組建了一支兩千人的大型商隊,由法正率領,向西域進發,呂布派出兩千精銳充當護衛。
貨物種類繁多,有鹽、布、絲綢、蜀錦、瓷器、茶葉、脂粉等等,但鐵器及各項技術嚴格管控,半點不許外傳。
諸葛亮本來也想去,張禎沒答應。
還有一大堆事兒呢,哪能讓他走。
委任他為啟民特使,代替學部去各州、郡、縣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