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第1/2 頁)
此時應當指出,無論在實施法國之戰還是在克里特島之戰期間,德軍都有效地、大規模地使用了傘兵部隊,但是,盟軍只是在地面作戰時用它實施近距離戰術協同作戰,例如在諾曼第和後來在阿納姆就是這樣。
克里特島之戰出乎意料揭示了一個問題,即現代海軍力量依賴於空軍的制空權。此一戰役還表明,一支沒有強大的空中支援的艦隊註定一事無成。這一點坎寧安海軍上將在關於這次作戰的報告中闡述得十分清楚。報告指出,地中海艦隊不得不為它所獲取的這種勝利付出高昂的代價。他說,如果該艦隊是在一場大規模的海戰中遭受到這樣的損失與破壞,那是十分自然的,因為在這類海戰中可以預計,敵艦隊所遭受的損失與破壞會比我們更大。但是敵人的艦隊沒有參加這次作戰,戰鬥是在艦艇與飛機之間進行的。
德軍在沒有強大艦隊支援的情況下奪取了克里特島,這可能使希特勒認為,地中海的局勢有利於再戰。但是他早已決定對蘇作戰,在一九四一年五月二十三日發布的&ldo;中東&rdo;指令中,他斷然把向英軍佔領的位乾地中海與波斯灣之間這一地區的決定性攻勢(包括進攻蘇伊士運河)的時間推遲到&ldo;巴巴羅薩&rdo;作戰(進攻蘇聯)勝利結束之後德國的軍事實力範圍擴大到地中海東部,對他來說首先只是意味著東線深遠翼側有了更為可靠的保護。。在一九四一年六月九日(即這兩次作戰期間)發布的第三十一號指令談到了東南歐的局勢。奪取克里特島之戰的勝利使德軍佔領了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地點,以此為基地,德國空軍就可以飛往東地中海進行空戰,以支援北非作戰。同時,指令中宣佈在東南歐地區德軍的首要任務是,建立該基地,鞏固該基地,保衛該基地,並向它提供補給物資。六月十一日起草的第三十二號指令極其詳盡地闡明瞭這一思想,並且涉及到完成&ldo;巴巴羅薩&rdo;作戰後揮師在東南歐作戰要作的準備工作,其中包括使用這條始於希臘南部的&ldo;海上新航線&rdo;,&ldo;向在地中海與近東的英軍發起圍攻&rdo;。
但是,爾後的戰爭程序使這項有關東南歐的作戰計劃成為一紙空文。在當時來說,對蘇作戰要比地中海作戰重要得多。德軍付出了巨大代價奪取了克里特島,並計劃以此為跳板進攻其他地方,但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從未付諸實施,而且讓該島在以後的日子裡陷入了一種沉睡狀態。德國空軍已不再有足夠的部隊來利用該島作為東地中海的基地這種優勢了。甚至也不可能象德軍原先打算的那樣,把克里特島作為其北非部隊的補給基地,因為希臘的鐵路只夠維持向駐軍輸送補給。而且無論如何無法為此抽調運輸船隊。因此,克里特島在以後戰爭中的作用便成為如下格言寓意的典型例子:有利的地理位置不見得是一個有利的戰略位置,要使之成為一個有利的戰略位置,首先必須擁有有效的交通線,並投入充足的人力。然而,佔領克里特島的確把敵人拒之愛琴海大門之外,並保衛了康斯坦薩-博斯普魯斯-科林思-義大利海上航線,因此該島對於英國在地中海與近東的地位仍是一個潛在的威脅。
最後,英國得以再次加強它在中東的地位。後來,它在友軍的協助下佔領了北非,擊敗了德國非洲軍,並打得德國的盟友‐‐義大利退出了戰爭。
莫斯科戰役(一九四一年)
預備階段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希特勒驅使德軍進攻俄國時,他自信能在年底之前摧毀蘇聯的軍事力量。一旦此舉成功,他的後方就有了保障,他就可以轉而對付英國及其盟國(一九四三年以後也許還包括美國在內),勝利結束這場戰爭。英國越加緊對歐洲進行封鎖,德國的軍事工業越需要俄國豐富的物質資源,德國居民也越需要俄國生產的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