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第2/3 頁)
使英國屈服的情況下.才考慮對其進行入侵。
從這些考慮中得出的結論是很合乎邏輯的:當年應力圖摧毀俄國的主要軍事力量;這些軍事力量很可能在進攻莫斯科的途中遭遇到。
著眼於這一目標,陸軍總部計劃以鉗形突擊殲滅斯摩稜斯克以東俄國的強大部隊。沿兩翼推進的機動部隊將在維亞茲馬後方完成包圍。只有殲滅被圍的部隊之後,向莫斯科的進軍才能繼續進行。中央集團軍群與陸軍總部密切配合擬定的進攻計劃能否成功,主要取決於那些友鄰集團軍群投入什麼樣的部隊,特別是投入什麼樣的機動部隊。陸軍總部建議南方集團軍群投入一個裝甲師、兩個機械化師;北方集團軍群投入第四裝甲叢集(三個裝甲師,兩個機械化師);此外,還有各種統帥部部隊,包括重炮與自行火炮部隊。要是把正在一百二十五英里外參加基輔戰役的第二裝甲叢集與第二集團軍調來,那將意味著時間與精力上的過分消耗,因此決定由得到兩個步兵軍加強的第二裝甲叢集在南面建立第二重點。對這些考慮再次產生巨大影響的一個因素,是裝甲部隊與步兵部隊進行密切協同作戰這個問題。根據以往的經驗,決定將裝甲集團軍隸屬於步兵集團軍。只有比較遙遠的第二裝甲叢集直屬中央集團軍群。人們對該裝甲叢集的軍事行動寄予很大期望,因為據認為,它將突入一個比較薄弱的防禦地帶,能朝著莫斯科方向取得突破。
六月二十二日以來幾乎不間斷的戰鬥,連同驚人的進軍距離,使進攻部隊(特別是機動部隊)的人力和物力消耗很大。旱日塵土滾滾,雨天泥濘不堪,造成了不計其數的拖延與故障。在斯摩稜斯克戰役的短暫休息期間,曾有時間對車輛進行一番檢修,但是提供的備用零件與機械技師仍然不足。希特勒給整個東線只分配了三百個坦克發動機,根本沒有新坦克。很顯然,許多坦克要經過長途行駛才能進入新的作戰陣地,這就會產生更多的故障,而這些故障暫時又無法排除。例如,基輔戰役之後,雖然第三、第四裝甲叢集的情況較好,然而第二裝甲叢集只剩下百分之三十的坦克。人員傷亡,特別是軍官與軍士的傷亡是慘重的,有些步兵師損失了原兵力的三分之一。因為路途遙遠從德國趕來,補充的為數不多的新兵很晚才能到達前線參見哈爾德9 月9 日戰爭日誌:&ldo;我們在東線缺二十萬人,除了用康復的傷員來解決這個問題之外,別無他法。&rdo;。士兵們仍然認為他們比敵人強大,準備全力以赴投入戰鬥,他們的高昂士氣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種種缺陷。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