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一章 陰謀(第4/9 頁)
這也讓別人想,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準銀行機構——銀號?而業主為什麼不改為銀行呢?
銀行的業務,雖沒有專門的法律條款約束,卻有慣例,這種慣例由早期的外資銀行帶來,成為以後華資銀行執業的範本,這種無形中的束縛力,
使沒有現代金融概念的華人業主及顧主,頗感不便。許多華人銀號商,視執業銀行為畏途。
而銀號經營靈活,顯而易見;當然銀號信譽不佳,也是顯而易見。
因此,如果要想獲得大發展,必須走銀行這條路。
這就是何少恆的出發點。何少恆的主張得到利國偉的大力支援。
換句話說,如果恒生銀號不改銀行,是留不住利國偉的。
利國偉正在自修金融學,後來還考上英國銀行公會會士資格,是恒生銀號第一位鍍過“洋金”的銀行家。
1952年,恒生銀號註冊為法人組織的有限公司,何少恆任董事長。
1953年10月,恒生銀行遷入皇后大道中一百六十三—一百六十五號的自置物業。
從規模上講,相當中等規模的華資銀行,業務性質儘可能向銀行看齊,但名稱仍叫銀號。
戰後經濟的恢復與加工業的蓬勃發展,促使香江銀行業急劇膨脹,夢寐以求改組銀行的何少恆反而下急,他認為這樣辦銀行註定會執笠。
他主張漸進,等條件成熟再易名。
恒生銀號緩慢而穩健地將譏制納入銀行軌道。
只念過幾年私塾的何少恆,顯示出大銀行家的遠見卓識。
因此,恒生易名銀行後,不曾遇到陣痛,而是迎來了高速發展。
1958年,香江轉口貿易佔出口總值的578;而到1959年下半年,轉口貿易只佔出口總值的304,而高達696的出口總值為香江本地的工業品輸出所創造。
這一驚人的變化,標誌著香江正在從轉口貿易型經濟轉為加工貿易和轉口貿易並重型經濟。
這被譽為香江經濟起飛的里程碑。銀行將會在未來的香江經濟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古老作坊式的銀號將成為夕陽行業。
從內部條件來看,這一年,恒生銀號註冊股本增加到三千萬港元,實收股本增加到一千五百萬港元。如此財大氣粗的銀號,當時唯有恒生銀號了。
並且,恒生銀號的機制已基本實現了銀行化。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何少恆買下中環消防局側的舊樓,擬建未來的恒生銀行大廈。
1960年1月1日,恒生銀號改名恒生銀行。而在次年,二十二層的恒生大廈落成,
外牆採用玻璃幕牆和鋁材,是當時最先進的建築材料。
銀行物業是銀行信譽的標誌,恒生一易名就不同凡響,令同業刮目,反觀一些開辦多年的銀行,卻仍是錢莊銀號的格局。
銀海行船,有風有浪,這對恒生銀行,既是挑戰,當然又是考驗。
1961年6月14日,香港爆發二戰結束以來最大的擠提風潮。
廖創興銀行人山人海,存戶排著長尤般的隊伍,焦慮地等待提取存款,有的存戶甚至露宿街頭等候次日取款。擠提連續3天,據統計排隊擠提的總人數逾2萬人。
如此洶湧的擠提風潮,即便是金山銀山也會搬空。廖創興銀行如抽乾血液的軀體,奄奄一息。該行創始人廖寶珊,欲哭無淚,一命鳴呼!
廖創興受災,其他銀行隔岸觀火,甚至幸災樂禍,說廖氏自作自受。
他們確有幾分冷酷,但又不是空穴來風。香港政府沒有完備的銀行法,更不會制定官方利率,香港民間的銀行公會倒是制定了同業利率,要求各會員行共同遵守,避免惡性競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