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一章 陰謀(第3/9 頁)
。
而從利國偉的這番經歷裡,可見他的家庭已淪為布衣階層,他不得不獨立謀生。
利國偉對他的家世諱莫如深,也許是利氏的二支,一榮一枯,他無意沾另一支利家的光。
利國偉進入恒生銀號,是緣於恒生銀號的一名職員何添。
何添當時負責恒生香江總部的法市、黃金業務,與國華銀行有業務來往,與利國偉相識。
利國偉來到葡京,何添便向四位大股東談起利國偉。
林炳炎、何少恆、盛春霖、梁植偉如獲至寶,誠懇請利國偉來恒生銀號工作。
利國偉沒敢答應,當然他沒有向國華提出辭呈,他覺得這個時候離開國華銀行不好。
不過,利國偉對恒生銀號的四巨頭留下良好的印象。
這之前,他與別的大銀行職員一樣,一直瞧不起信譽不太佳、地位低一檔的銀號。
1945年8月,香江收復。恒生銀號9月就在香江復業。
恒生銀號的分工仍與戰前一樣,何少恆坐鎮羊城。
1946年,何少恆與何添等友人,成立恆昌公司,從事糧食生意。
而恆昌公司即大昌貿易行的前身,二十餘年後,大昌成為香江有名的大貿易行,貿易業務無所不包,成為何少恆的兩大事業之利國偉也是這一年加盟恒生銀號的,
銀號生生滅滅十分頻繁,利國偉此舉,需要相當的勇氣。利國偉後來回憶道:“我是看準了恒生銀號前途遠大,才邁出這一步的。當然,銀號的職業不如銀行牢靠,但銀號未必就不可成為大銀行。”
1946年夏,果黨為了彌補浩大的軍事開支,大量發行金圓券,禁止民間私藏金銀。
金圓券膨脹,信用下跌,人們設法將金圓券換成外幣保值,恒生銀號抓住這有利時機,大力開闢兌換業務。
兌換比率比平時貴許多倍,急需外幣的有錢人在所不借,只要有外幣就成,好攜資產逃出內地。
1949年,移民潮達到頂峰。香江是內地有錢人的臨時避難所。他們攜帶來的多是金銀,需要兌換成部分外幣急用。
“炒金熱”應運而生,很多在港的粵省、滬上人都捲進炒金熱。
何少恆從1948年起,返港主持恒生銀號炒金業務。
炒金風險極大,狂颶迭起,一夜暴富、一朝破產屢見不鮮。有不少炒金大贏家,最終落得傾家蕩產,欲哭無淚。
而何少恆一路順風、吉星高照,以後恒生銀號無論貸款還是投資,出手數十數百萬,令同業眼紅不已。
這次炒金熱,滬上幫大多錦羽,粵省幫勝者較多。恒生銀號何以這般出色?
何少恆及恒生銀號同事均守口如瓶。
捲入炒金的滬上人,大都是銀行家、銀號老闆、股票經紀人等,他們一來香江就給“放了血”,因此,在香江執業的滬上幫,多事實業,而少有吃金融飯的——當然這是題外話。
1949年2月,恒生銀號舵爺林炳炎在港病逝,由何少恆承其衣缽。
林炳炎是恒生銀號的奠基人,恒生銀行正是在他的總決策下,由一間默默無名的小銀號,發展成同業中的大哥大。
而何少恆上任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為恒生銀號改組銀行作準備。
香江開埠百餘年來,政府對銀行行業的發展及管理,一直奉行自由的積極不干預政策。
1948年1月29日,港府首次頒佈《銀行條例》,只規定經申請由總督會同行政局發給牌照,每年繳納五千港元牌照費的企業,便可經營銀行業,
而對銀行業務,卻無具體規定。
無論是條例頒佈之前或之後,在香江領牌開辦銀行是比較容易的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