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5 頁)
會讀?哪裡不能讀?又何必在學校讀?以後哪一天我想念書,都可以!”
話是沒錯,但我也要說,學校教育有它的優點,那也是其他環境不能取代的。
記得我大學剛畢業那年,曾應邀到某大學的國文系演講。當時我已經得了“優秀青年詩人獎”,也在不少報章上發表作品而小有名氣。
但是,在接受學生問問題的時候,我卻出了醜,一個連國文系新生都知道的東西,我居然說錯了。
事後,我痛定思痛,開始苦讀古詩,甚至編《唐詩句典》,但我始終忘不了出糗的那一幕,我常想:我為什麼連這個基本國學都不知道?是因為有關中國文學的書看得太少?還是因為看得沒有組織?
答案應該是後者。你會發現學校教育雖然有不少僵化而值得批評的地方,但無可否認的,它也像是營養專家,將各種食物拼成食譜。雖然口味變化不大,也不夠刺激,卻有你必需的營養。當你按部就班地讀下來,自然得到了完整的學問。而不會像你自修時,可能隨興所至,東抓一本,西抓一本,看來淵博,卻忽略了最基礎的東西。
快快打造一把鑰匙
這基礎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治學的工具”。
“治學的工具”像是一把鑰匙,可以用來開啟更多知識的寶庫。你會發現求學像登高,不由山腳一步步往上走,是攀不上巔峰的。而很多你在學校裡學到的“看來不像學問的學問”,正是那山腳的階梯。
談讀書(2)
前些時,我在電視裡,看到有關中央圖書館修補古書的報道。一位八十歲的老先生,數十年不分寒暑,為圖書館裡的破書換上新裝。他把蟲蛀的、水漬的、朽爛的書頁,小心地拼湊、裱褙,不知為國家儲存了多少珍貴的善本書。
但令人驚訝的是,那位老人居然不識字。
我忍不住地想,要是遇到脫散的書籍,再加上頁碼已經朽爛,那位老先生該怎麼分辨前後次序?又如果他能識字,在這數十年修補的過程中,他該能親炙多少偉大的篇章?
他為什麼沒能“回頭”,花幾年時間識字?難道要像是一個用“很鈍的斧頭”砍樹的人,說:“我砍樹都來不及了,哪還有時間磨斧頭?”
抑或因為一年年老去,記憶力一天天衰退,想學,也力不從心了?
刻在心版上
說到這兒,我們又觸及另一個重點——
你必須把握青春,善用你記憶力最強的年歲,好好學點東西、背點東西。
讓我們做個實驗吧!去問問四五十歲的人,他們記不記得小學時讀的《武訓興學》和中學時念的《木蘭詩》。你會發現,他們可能連昨天看過的新聞都忘了,卻記得“莫嘆苦、莫愁貧,有志竟成語非假,鐵杵磨成繡花針”“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即使他們背不了全部,總會想得起幾句。想想!那是多久以前的事了,他們為什麼還記得?
因為,那是在他們記憶力最強,心靈也最純淨的年歲,被一筆筆刻在心版上的。
於是,你摸摸自己的心,你自己不正在這個人生的黃金時代?你能不好好把握嗎?
讓我為你說兩個真實而好笑的故事:
我中學時候,有位同學很會做“板書”。每次要考國文默寫,他就早早到校,用鋼筆一絲不苟地把整篇課文寫在桌子上。
然後,他會站到桌子上踩,踩上一片灰土,再用袖子輕輕拂一遍,使那些“板書”被掩在一層薄薄的灰土下面。
考試時,可精彩極了!考哪一段,他就對準那一段呵氣。呵氣之後桌面潮溼了,原來鋼筆的筆跡浮現出來,他就照抄。
有一次,他呵氣呵得太厲害,老師還以為他犯了氣喘,引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