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第1/2 頁)
雨後春筍
唐代宗李豫初年到唐德宗李適末年(762~805年),是藩鎮割據形成發展的時期。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亂雖然以史朝義自縊,其黨羽紛紛投降唐朝而告終,但朝廷並沒有力量徹底將這些勢力消滅,只能順驢下坡,以賞功為名,授以節度使,由其分統原安史所佔之地,以求得國家的安寧和表面上的統一。但這樣做的直接後果,無異於養虎遺患,藩鎮猶如哽在大唐喉中的一塊硬骨頭,吞不下,吐不出,直到被哽死。計有李懷仙為盧龍(又名幽州或範陽,今北京)節度使,統治今河北東北部;李寶臣為成德(又名鎮冀或恆冀,今河北正定)節度使,統治今河北中部;田承嗣為魏博(今河北大名北)節度使,統治今河北南部、山東北部;薛嵩為相衛(今河南安陽)節度使,統治今河北西南部及山西、河南各一部,共四鎮。後來相衛被田承嗣兼併,變為三鎮,即河朔三鎮,跋扈於中原地區。這三鎮擁兵自重,有意保護安史舊部,向朝廷討價還價,名雖服從朝廷,實則獨立。軍中主帥,或父子相承,或由大將代立,朝廷無法過問。
中國卷 第二編 人世裡的無可奈何(7)
與此同時,淄青(又名平盧,今山東益都)鎮大將李正己逐節度使侯希逸,唐廷無力征討,只能承認既定事實,亦授以節度使稱號,統治今山東地區,世襲相承達三代四人。在今湖北,山南東道(今湖北襄樊襄陽)節度使梁崇義也實行割據,統治今湖北西北部達十九年。建中二年(781年),梁崇義被消滅,三年,淮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節度使李希烈又據鎮反叛,自稱建興王,並聯合已稱王的淄青、魏博、成德、盧龍四鎮節度使抗拒中央。唐德宗調集淮西鄰道兵攻討李希烈,諸道兵都觀望不前。四年,又調涇原(今甘肅涇川北)兵東援,十月,該軍路過京師時,因京兆尹王翃所供飯食十分粗惡,軍士不肯吃,發生譁變,後德宗雖多番派人帶厚賜加以撫慰,都沒有能夠安撫下來,這些人突入禁中,鼓譟搶掠,擁立留居長安的前盧龍節度使朱泚為秦帝。德宗出奔奉天(今陝西乾縣)。
興元元年(784年)正月,李希烈稱楚帝,改元武成。二月,入援朝廷的朔方(今寧夏靈武)節度使李懷光也叛亂,德宗又奔梁州(今陝西漢中),唐朝政權處於最危險的境地。同年六月,朱泚被心腹所殺,貞元元年(785年)八月平定李懷光,同年七月李希烈殺宣慰使顏真卿,書法大家,唐之骨鯁,一朝隕落。二年四月,李希烈為部將所殺。河北、山東四鎮也表示重新服從中央,表面上又歸統一。
德宗在這樣大的一次禍亂之後還能堅持以前的強硬政策嗎?他的皇位怎樣才能坐穩呢?
德宗經過這場恐慌之後,轉為執行姑息政策,以求得暫時安定。但也做了一些削藩的準備工作,一是加強禁軍(神策軍),二是充實府庫。不過,這兩方面都造成了另一後果,即宦官進一步控制中央政權。唐朝宦官專權始於肅宗、代宗時期。安史之亂中宦官李輔國擁立肅宗有功,逐漸得到提拔,掌握大權,百官奏事都由他來上達裁決。代宗利用宦官陳元振除掉了李輔國,結果陳氏比李輔國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朝臣百官屢屢被害,人人自危。德宗時宦官權力更加膨脹,不僅控制了軍權,還控制了將相的任免權。四方不寧,藩將屢叛,德宗無人可用,再加上宦官位居近侍,對皇帝的一舉一動、所思所想十分清楚,所以最容易得到重用。從憲宗往後到唐亡的十個皇帝,除了最後一個為藩將朱溫所立外,全部由宦官所立,還有兩個被宦官所殺(憲宗、敬宗),唐王朝就在宦官和藩鎮的侵擾下再無寧日。
風掃沉霾
唐憲宗李純永貞元年至元和末年(805~820年),是叛鎮的時期。永貞元年(805年)八月,唐憲宗即位,在他祖父十多年的經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