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頁(第2/3 頁)
句話說,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炮火威力‐‐被認定為是最好的位置。這樣,可以使其充分利用突然襲擊和英軍分艦隊隊形混亂所提供的有利條件。據英國人報導,混亂的隊形迫使兩艘裝有50門艦炮的艦退出戰鬥‐‐這種情況進一步證實了絮弗昂實施突襲的判斷是正確的,與此同時卻有損於約翰斯通的名聲。如果絮弗昂得到了他所期望得到的支援,儘管會有各種推斷,但是他一定會消滅英國分艦隊的。事實是絮弗昂在普臘亞港挽救了好望角。所以並不出人意料,儘管絮弗昂無視法國傳統的海戰方針並且由於破壞了葡萄牙的中立在外交上帶來了麻煩,但法國宮廷沒有責怪他,而是完全認可了它的將軍們並不習慣於的這種有魄力的戰鬥。
據說曾經參加過七年戰爭的絮弗昂早巳注意到德埃斯坦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的謹慎行動,把法國在海上遭受的挫折一部分歸因於法軍所採用的戰術,他將其貶之為膽怯的藉口。但是普臘亞港的戰鬥結局使他相信作戰方式和方法具有一定的作用 [ 原作者註:拉塞爾:《關於法國海軍的歷史記載和評論集》。 ] ,此次戰鬥不是事先安排一定要進行的。當然他後來進行的戰術配合是高水平的,尤其是他早期在印度海域的作戰(因為似乎在以後的戰鬥中,由於艦長們的不滿和嚴重失誤,使他感到失望和沮喪,放棄了這種戰術配合)。但是他的偉大而突出的優點在於他的鮮明性,他明確地承認英國的幾個艦隊是大不列顛海上力量的代表,是法國艦隊的真正對手,在力量顯示相等的時候,他們總是首先要攻擊的目標。
絮弗昂對&ldo;儘量減少己方艦船損傷&rdo;的一貫方針的重要性決不是視而不見,因為法國海軍的行動總是服從於這些方針的。不過,他看得很清楚,確保實現這些方針的方法不是節省地使用自己的艦船,而是要消滅敵人的戰艦。在他看來,只有進攻而不是防禦才能掌握海權。海權意味著控制陸上的出口,至少在遠離歐洲的地方是這樣。他在一支奉行法國海軍傳統作戰方針的海軍中服役40年之後,採用這種與之相反的英軍作戰方針是很勇敢大膽的。但是在他把這種方法進行實際運用時,當時的英國海軍將領卻沒人採用這種作戰方針。也許,只有羅德尼應除外,可是絮弗昂的熱情超過了他。然而,他所採納的這種行動方針不純粹是出於一時的靈感,而是他以往所持有的和清楚表述的見解的體現。不在於天生的熱情賦予他多少知識,而在於對於知識的執著信服。所以,絮弗昂在聖露西亞沒能消滅巴林頓的分艦隊之後,寫信給德埃斯坦抗議為他自己的艦和其它戰艦隻配備半數人員,而且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抽調人員登陸去進攻英國部隊。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