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阮元中舉(第4/8 頁)
。我們那邊都是種地的,又是山裡,也種不了多少糧食。便是沿江一路過來,窮人也不少,你生在揚州,就知足吧。”說著說著,不禁想起阮玉堂來,道:“恩公也真了不起,明明生在揚州,居然能到九溪營那種地方做參將。”九溪營位置在湘西,距離最近的慈利縣還有數十里路程,非常偏僻。
“那是朝廷調令,祖父不能不遵。”阮元道。
“伯元,你想過當官沒有?”楊吉突然問道。這句話一出口,楊吉自己也有些奇怪。他之前和阮元說話不多,從未直呼其字,這一次居然意外說了出來。
阮元倒是沒在意“伯元”兩個字,但說起做官,阮元卻不禁沉默了起來。想了半晌,才回答道:
“若是舉人考中,就可以做官了啊……之前心思都在讀書上,倒是沒多想過。但我覺得,做官也沒什麼不好啊?我們認識的劉大人、謝大人,人品都沒得說。那日康山酒會,皇上我們也見過的,確是聖明天子的模樣啊?只是……”
“什麼聖明天子,我看就是個糟老頭子。你爺爺的事,你是不知道還是怎的?還有,你‘只是’什麼?”楊吉對乾隆倒是從來沒滿意過。
“你就是沒見過世面,皇上若不是聖天子,那誰是啊?只是無論爹爹,還是劉中堂,似乎都不太願意讓我接近官場。”劉墉年前升任協辦大學士,故而阮元要稱一句劉中堂。
“那今年這場,你要是考上了,你能去做官嗎?”楊吉對這個問題似乎非常執著。
“能,不過朝廷慣例,官員選舉,總是進士更佔上風,舉人入仕,一般會去做八九品的教諭、訓導之類,若是做的好,或許能升知縣。但劉中堂、謝大人那種品級,舉人是做不到的。”阮元答道,其實舉人出身,未必不能做高官,清朝也絕非沒有前例,但這樣的舉人,一般都是一品、二品的高門出身,平日和皇帝、吏部走得近,才有機會,阮元當然不會這樣想。
但阮元想想,楊吉平日不僅不問為官之事,而且對官員似乎也並無尊崇之意,不知為了什麼,這一天居然問起阮元做官的事,不禁笑道:“你剛才不還說不喜歡皇上嗎?怎麼又問起我做官的事了?按你的想法,我不是不應該進官場嗎?”
“那糟……那皇上我前年看著的時候,都……皇上多大歲數了?”楊吉問道。
“今年應該是七十六了吧?”阮元道。
“那你看,等你當上官,說不定已經是下一個皇上了。到時候你再去,不就沒事了嘛?再說,恩公他……”楊吉來揚州多年,也知道有些話在這裡,似乎不該說,一旦話說出口,被人揪住口實,或許就有殺身之禍。說這句話時,特意靠近阮元,也壓低了聲音。這個浴池前後無人,所以也只有阮元聽到。
“爺爺他又怎麼了?”阮元覺得楊吉肯定是知道很多阮玉堂的事,所以這一天才會連續提及。
“……沒什麼,你和我爹說的恩公,有點像。”楊吉說道。但阮元也聽得出來,爺爺的故事,楊吉還不想多說。
而且聽了這句話,阮元也陷入了沉思。楊吉怎麼想不說,自己對乾隆還是有好感的,但父親和劉墉的話,也不能不聽。之後的路該怎麼走,自己也沒有明確的想法。
當然,想做官,至少要有舉人資格。這時江南貢院那邊,各位考官也正在夜以繼日的分閱試卷。按清代規定,鄉試試卷先由幾名主考各居一室,單獨寫出評語。待初評完畢,幾位主考再集中在一起,決定何人中式,何人黜落。
此時鄉試的初評部分,依然完畢,幾位主考正坐在一起,商議取錄事宜。其中一位副主考,名叫戴心亨,這時看了數篇卷子,不禁笑道:“石君,這江南考生,果真了得。我讀那江慎修的《鄉黨圖考都是中了進士之後的事了。這些年輕人確是博學,頭篇裡好多,都用了慎修先生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