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第1/2 頁)
但是該文言之有物,條理分明,結構緊湊,言辭犀利,一看之下,知縣竟然看住了。
離知縣較近的幾桌,坐著若干位縣中大戶人家的子弟秀才。
他們本來在相互閒談風月,餘光時刻關注著知縣,其中有人已被叫到涼亭單獨聊過,有人正等著垂青。
知縣叫了柳庭璋上來,大家倒是不以為異,秦傢俬塾雖然有些名氣,也就是在平頭百姓間,他們這些人是不屑一顧的,都是由家中長輩手把手教導而成。所以對柳庭璋的印象不過就是聰明幸運的窮小子而已。
沒想到,知縣拿著少年呈上的文章反覆誦讀,頻頻點頭,很是欣賞的樣子。
有人按耐不住,向著上方拱手,試探說道:「知縣大人,晚生冒昧,不知柳秀才的文章是何等錦繡,可否讓晚生也開開眼?」
知縣調轉目光,掃視一圈這幾個自視甚高的名門子弟,先不讓柳庭璋退下,拍拍少年肩頭,讓他一側侍立,然後微笑著回應道:「各位都是縣裡的有學之士,本縣權且出個題目,大家輪流論述一番,也算風雅,如何?」
眾人巴不得有這樣的表現機會,紛紛點頭。
柳庭璋隨同知縣一起,站在坡頂,俯視眾人。他倒是規規矩矩束手,低頭側站著,墨色長袍的兩片衣角被風撩動,前後紛飛,越發顯得少年不動如山,沉穩大氣。
不過他心下也好奇,知縣會考問大傢什麼問題,他凝神靜氣一同等著。
知縣提聲,遍問周圍:「一言以興邦,何解?」
柳庭璋聞言一愣,這正是知縣背在身後的雙手交握著的紙張,他剛遞交的文章題目!
他有些懂得知縣深意,心中更有底氣,姿勢都不那麼緊繃,肩頸不為人知的放鬆了幾分,更加安心細聽比他年長、比他早考中、比他多學幾年的秀才們的高論。
知縣所出題目並不刁鑽,青年、壯年秀才們躍躍欲試,輪流出言,有的人長篇大論,說了兩盞茶時間,有的試圖言簡意賅,句即止。
總共八人進行了論述,完畢之後,知縣並無點評,只是將柳庭璋文章遞出,讓他們傳閱。
眾人不明所以,交頭接耳幾句後,派代表從知縣手中,恭敬接過他們眼中毛頭小子的習作,帶著幾分漫不經心,開始瀏覽這同題文章。
八人所述,林林總總,各個角度,並無新奇,無非是「聖人立德立言立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刀筆如鋒,銳勝千軍萬馬」等觀點,都能在柳庭璋文章中找到對應。
不僅如此,這文章還能出其不意,翻轉寫出獨特觀點,卻又契合儒家正統,讓眾人猛一看覺得像是奇峰異轉,細一咂摸,卻能得到不少啟發。
隨著反覆咀嚼柳庭璋觀點,驕傲秀才們的眼神都變了。雖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不過他們好歹算是息縣最飽學的一批人才,自然認得出文章好壞。
這篇柳庭璋的習作,固然有篇幅不長、援引不夠等問題。然而其中蘊含的儒家基礎,相當紮實。
看來,柳庭璋之才學橫溢,遠超他們之前固有認知。假以時日,文章一定會寫得更加得心應手,其人未來發展,自然可期。
當此之時,結交少年,遠比得罪他要有益的多。更何況知縣態度都顯露的明明白白。大戶子弟們轉臉也都自如,紛紛誇讚起柳庭璋後起之秀來。
柳庭璋難得不驕不躁,聲音雖然嘶啞,與前輩們應對得當,謙虛有加,卻並非一味妄自菲薄,讓好幾個愛才惜才的秀才子弟,真的起了提攜交好之心。
經此一宴,務豐二十年的秀才榜首柳庭璋,聲名一時鵲起,之後有多位大戶秀才向他丟擲橄欖枝,引以為同輩中人,乃至本家舉人們也與他寫文相應和,漸漸的,柳庭璋真的融入了本縣文人圈子。
他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