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第2/2 頁)
,不是學習唐太宗怎麼殺兄篡父還能把自己打扮成大英雄,也不是觀賞光義的驢車駕駛技藝,更沒興趣跟您探討明太宗是不是萬艾可的潛在使用者,而是以他們為節點,表現行政組織管理體系的發展歷程,也就是本書的第二條主線。
這條主線其實主要是三個問題:宰相、一級地方政府、軍權。
中華帝國理論上主權只屬於皇帝,其他人都僅是輔助管理員而不是次級主權擁有者,但帝國的龐大決定了真正的個人獨裁是不現實的,必須委政於吏,而官吏之首(宰相)又容易架空皇帝。皇帝的應對之策是用更親近的內臣來取代權勢日隆的外臣。丞相這個詞最初並非政府一把手的意思,而是商周國王家裡的大管家。但這個大管家一旦承擔起公共管理職能,自然就成為一個公共職位,與前代的尹、宰並無區別。後來魏文帝設中書省制衡外朝,而中書令最初可不是朝官而是宦官,尊敬的太史公司馬遷受宮刑後便入宮擔任此職。魏文帝便想,宦官是皇帝的私家服務員,親近度與外朝官員可不能比。然而,從此擔任中書令、尚書令、侍中的都是朝官,這幾個職務便不再是宦官,而演化成朝官的職名。儘管名義上沒有丞相那麼獨尊,但也差不了多少。
隋文帝終於改變了以往政府必須要由一個一把手全面負責的思維定勢,用三省六部的形式分權制衡,並形成了宰相是一群人而不是一個人的新思維。唐宋在此基礎上又有進步,這群人無非就是個參會的資格,掛個同平章事的差遣就行了,不一定固定成什麼職務。但這麼重要的差遣自然就會職務化,到後來南宋恢復左右丞相之名,甚至出現平章軍國事這樣和漢朝丞相無異的一把手。明朝把這些統統廢除,以皇帝的秘書內閣大學士輔政。當然,秘書們就很快擁有了前代宰相的實質。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