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第2/2 頁)
信
&ldo;目前我們必須接受鐵幕分割了德國這一事實。行動
起來吧,德國的大部分處於鐵幕的光明一側,下決心把它
建設好吧!另一部分國土總有一天會回到你們手中。&rdo;
‐‐英國軍事長官布賴恩&iddot;羅伯遜將軍於1948 年
4 月17 日在北萊茵‐威斯特伐倫州會議上的講話。
與盟國在德國問題上的爭吵相比,保守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同社會民主黨
人之間的衝突不過是小巫見大巫,當時新聞界更為關注的是牢牢掌握著德國
命運的盟國當局的決定和行動,而不是相互爭吵的德國政客與政黨,有時評
看來這種爭奪也許只是從盟國軍事長官桌上掉下來的一些小權力,不能起根
本的作用。但是,阿登納卻很清楚,這是一場真正的搏鬥,搏擊的目的在於
決定究竟是哪一方能夠獲取權力機構,以領導前途渺茫的德國人。
早在1945 年的10 月阿登納就看到了東西方必將走向分裂的前景,10 月
31 日他給前杜伊斯堡市市長魏茲寫了一封信,認為:俄國按照自己的意願在
東歐行事,實行不同於西歐的政治經濟原則,愈來愈不同其它大國合作,&ldo;東
歐‐‐俄國的範圍‐‐和西歐截然分開,這是一個事實&rdo;,因此,必須使西
歐在英、法的領導下聯合起來,聯合的西歐必須包括未被俄國佔領的德國部
分,共同抵抗來自東方的無神論唯物主義以及極權主義。這是戰後較早時期
阿登納有關東西方關係的論述。
1946 年3 月,阿登納在報紙上讀到邱吉爾在富爾頓的&ldo;鐵幕&rdo;演說,精
神為之一振,他稱:&ldo;溫斯頓&iddot;邱吉爾是第一個能正確估計俄國人意圖的人。&rdo;
邱吉爾在演說時美國總統杜魯門也在場,阿登納敏銳感到這意味著西方國家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