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1/2 頁)
打仗行的,幹宣傳往往出洋相,當年認識一位某縣商業局局長,一問,他當年在東北剿匪的代號是20x首長,咦,少劍波不是203麼?驚訝之下一問,才知道《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真實身份就是當年的203!和這位局長是老戰友呢。白茹,就是曲波妻子的原型。但是,這位老哥說起來一臉的不屑:&ldo;曲波?寫東西行,打仗?那≈≈=+}≈≈&rdo; 。。。(大夥兒看明白了嗎?形容的夠貼切的吧?)&rdo;看看合影,唉 -- 曲波先生千萬不要看我的這篇文章阿,-- 當年仰慕小白鴿的朋友們恐怕也會失望。看來,打仗和動筆,真正是兩回事。
言歸正傳。
張友俠是將門之後,雷厲風行,獨當一面的指揮官,照片上看堂堂的車軸漢子。但讀過《中越戰爭秘聞》一書的朋友也許對他的第一個印象不是威武,而是。。。因為書裡面有一段這樣寫的,我抄一下啊:&ldo;張友俠一聽炮彈沒有了,兩臂一攤當場背過氣去了。沒有炮火封鎖,他一個團怎麼樣也頂不住越軍六個團的衝擊。&rdo;
很多人都記得這位背過氣去的團座大人。
在三十八軍期間,聽到這位鎮守松毛嶺的團長很多事情,但是沒有人提到他背過氣去,我想,大概是藝術的誇張吧。
張友俠團負責的防線是在老山防線的中段 -- 門牙的位置,稱為松毛嶺,左邊是八里河東山,就是左邊的虎牙,右邊是老山主峰,就是右邊的虎牙,在左邊虎牙和門牙之間,有一條流出的口水,就是從中國流到越南的盤龍河,沿著河有一條公路。盤龍河下游的水口村,是越軍組織進攻的中心,盤龍河在越南境內的支流清水河在中國軍隊陣地前面從右向左橫流,象唇線,在水口村注入盤龍河。清水河北面的一片草地,就是越軍秘密潛伏的陣地。越軍的部署,後來的分析是主力潛伏松毛嶺前,採取不要火力準備,奇襲的打法,另以一部分兵力猛攻八里河東山,牽制中國方面的兵力。
說白了,就是利用盤龍河的河谷往上摸,不去動右邊的那顆虎牙 -- 老山主峰,而打掉中國軍隊陣地的門牙松毛嶺,如果能擴大戰果就順勢拿下左邊的虎牙 --- 八里河東山。
具體大家瞭解的戰鬥經過我就不多著墨了,戰前我軍情報極為準確,炮兵對越軍埋伏地域進行了地毯式的猛烈炮擊,越軍一線兩個營級指揮官被當場打死,但全軍一聲不出,以至於我軍誤以為自己情報錯誤,一度放鬆了警惕。
午夜,越軍突然發動襲擊,直撲守軍陣地。
這裡就要說為什麼那樣表彰李海欣了,大家都知道他戰死後所駐守的陣地改名為&ldo;李海欣高地&rdo;,因為他的貢獻太大了。李海欣高地,原名142高地,是松毛嶺一線警戒陣地中最高的一個陣地,它的側後方就是松毛嶺二線陣地的大門:169高地,再後面,就是張友俠的老窩團部核心陣地了。李海欣用生命換取的價值是搶先發現敵情,拼死據守,在周圍一線警戒陣地全失的情況下釘子一樣擋住了越軍的主力,使越軍無法快速透過一線,襲擊中國軍隊的主陣地。越軍拿不下李海欣高地,被迫把奇襲改為強攻,用猛烈的炮火攻擊中國軍隊陣地,而後發動步兵攻擊。
這可就不容易了。
中國軍隊打老山,炮火準備了二十多天,俘虜基本都是聾子,那是什麼炮火?
要知道中國軍隊的炮兵一向驕傲的不得了,尤其陸軍第三十八軍的重炮部隊,那是真有絕活。我們在觀摩塞北大演習的時候領教過了。演習中有炮兵準備,步兵衝鋒的科目,三十八軍的老參們牛的不得了,告訴我們,你們看著,三十八軍肯定是第一。
沒有近距離看過炮兵射擊的根本領會不了那種威風。我們離著還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