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洛陽城內事(第2/3 頁)
是蛟龍給水蛇讓道,猛虎恫嚇於豕犬之聲?”
黃琬娓娓道來,董卓面色鐵青,因為這些話正是他之前在朝堂上宣示軍威用的。
黃琬用這些話來反駁他遷都的話,相當於是在當眾打他的臉。
最後幾句更是諷刺他被自己口中的“土雞瓦犬”給嚇到了。
黃琬卻絲毫不在乎董卓的臉色,繼續說道:“楊公剛才說的話,是至理名言,相國還應該要深思才是。”
董卓握緊了拳頭,進入洛陽之初,他也想一改涼州那邊的軍僚作風,和關中以外計程車子成就一番將相和的佳話,為此,他不惜與黃琬、楊彪一同帶著鈇鑕來到闕門上書,演了一出收買人心的戲,奏請朝廷解除黨錮。
只可惜,天下人不買賬,無論是地方,還是中央,他提拔起來的那些官員,該反對他的仍舊反對他。
董卓的耐心已經快消耗殆盡了。
也許,智力解決不了的問題,就該用暴力來解決。
司空荀爽已經年過六旬,見到殿內的氣氛有些不對,他擔心董卓對黃琬、楊彪兩人不利,於是顫顫巍巍的上前說道:“並不是相國本人有意遷都,而是關東群寇一時無法平定,相國這麼做,正是用了秦國和漢初的計策,遷都只是為了更好的對付他們。”
荀爽是“荀氏八龍”之一,時人稱“慈明無雙”。
因為黨錮的原因,荀爽一直無法為官。董卓掌權後,數次強徵,最後更是創造了九十三日從閒賦在家到官至三公的傳說。
見到自己提拔起來的荀爽終於說了一句順心的話,董卓稍稍舒坦了一點,隨後就起身告訴眾人,遷都之事,勢在必行,不日便會將陛下送往長安,而他自己,則要留下來,殲滅關東群僚。
……
回到相國董府之後,董卓詢問李儒,遷都之後朝堂上充滿了反對之聲,這可如何是好?
“明公,他們今日敢出言反對,正是因為洛陽是他們的大本營,他們在這裡樹大根深。明公要想擺脫他們的影響,就更要堅持遷都之舉,只要遷入長安,那一切就在明公的掌握之下。”
李儒的意思是,他們越反對,就證明董卓做的越對。
董卓此時遷都,還真不是怕了袁紹曹操等關東聯軍,而是他一介武夫,已經無力應付洛陽的朝堂,加上手下西涼武夫做事簡單粗暴,此時的洛陽城已經像是火燒竹筒,爆炸在即。
就在這時,有下屬來報,說黃琬下朝後多有怨懟之言。
“他說了些什麼?”
“他說:昔周公營洛邑以寧姬,光武卜東郡以隆漢,天之所啟,神之所安。大業既定,豈宜妄有遷動,以虧四海之望?”
“嗯?”董卓殺氣畢露,“他還說了什麼?”
下屬戰戰兢兢,生怕自己被遷怒,他說道:“當時周邊有人勸他小心說話,可是黃琬卻說:昔日白公作亂於楚,屈廬冒刃而前;崔杼弒君於齊,晏嬰不懼其盟。吾雖不德,誠慕古人之節。”
“吾雖不德,誠慕古人之節!”董卓震怒,隨即把手放到了腰間的長劍上,“其有意試吾劍鋒乎?”
誰的高光時刻
稟報之人嚇的立即跪下。
這時,李儒充董卓使了個眼色,又揮手示意下跪之人離開。
待來人退出門外後,李儒才說道:“明公,黃琬不過一以死邀名之輩,有何懼載?只是此時殺他未免遂了他的意,又難免節外生枝,對大局不利,等明公遷都於長安之後,是殺是辱,豈不皆隨明公之願?”
“哈哈哈!”董卓鬆開了握劍的手,雙手猛拍大腿,“文優之言,甚和吾心。咱也不懼怕那楊彪黃琬之輩,只是咱家抬舉了他們,他們卻反過來反對咱家,可恨,著實可恨!要是天下人都如那荀爽,荀慈明,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