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這未嘗不會是令咱大明千年興盛的人才啊(第1/2 頁)
洪武八年曾有一個故事。
勤政的皇帝朱元璋,批示刑部主事茹太素的奏章。
剛看到時,老朱自己讀,讀了兩三千字,發現語意艱澀,還不著實際。
便讓身邊兒的中書郎王敏念,唸了足足一萬六千五百字,耐著性子聽完了,仍然和實際政務關係不大。
氣得朱元璋不行,把茹太素拉下去一頓打板子。
茹太素大喊冤枉。
第二天朱元璋氣消的差不多了,再拿出茹太素的奏章看。
好傢伙,最後五百字還寫了幾條建議,每一條還都有點兒道理。
其實這事兒也不能完全怪茹太素,華子歷來在公務奏疏上有著講求文采的傳統。
可這屆皇帝朱元璋是泥腿子出身,雖說勤奮學習,知識或許學到了,但絕沒有學到文人骨子裡的“高雅”。
畢竟,朱元璋的聖旨畫風是這樣的:
“奉天承運皇帝,昭曰,告訴百姓每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寫詩的畫風是這樣的:
“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三聲喚出扶桑來,掃退殘星與曉月!”
仁義書肆
仁義書肆的老闆宋仁義,聽得周易說要把隨後六篇白話公文刪去,有些惋惜:
“小周先生,俺倒是覺得,這《古文觀止》裡面,最後的六篇文章,讀來最是通透明白。
其他的文章也都是好的,但總歸隔了一層紗。”
“會有更好的。”周易笑了笑。
“好。”
見周易堅持,宋仁義點頭答應下來,從下次再版開始,便將書中最後的六章刪去,已經印刷、出售的書冊,也儘量追回。
“宋師兄,這兩年賺了不少錢吧。”周易品了口茶,微笑道。
“當然,託小周先生的福。”
說起賺錢,宋仁義的臉上便是笑開了花。
自從和小周先生合作以來,生意便是蒸蒸日上。
“冒昧問上一句,宋師兄,這些年賺下來的銀子,除了勾欄聽曲,可還花在哪裡了?”
“俺從不去勾欄聽曲。”
“咱明白,你都是去勾欄聽女先生說書。”
宋仁義被周易搶白了一句,老臉一紅,解釋道:
“這些年賺下來的銀子,除了留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的,
餘下的大抵便在南京城外買房置地。”
周易點了點頭,這大約是華子商人的傳統做法。
若說是第一代做生意賺錢,大抵上會買房置地,期盼著有一代人能夠達到所謂的“耕讀傳家,詩書教子”。
而很少把大部分投資賺來的錢,再次投入到商場中,擴大再生產。
農耕文明,是這樣的。
周易並沒有對宋仁義的行為指手畫腳,而是又和宋師兄共同批判性研討了一會兒說書女先生,才笑著告辭出來。
宋仁義心中卻是疑惑,這個師弟一向少年老成,今日怎麼多了幾分少年的輕狂孟浪?
宋仁義一直認為,這個師弟活得有些太過壓抑,看到師弟開朗了寫,心中也是替他高興。
仁義書肆離周易居住的觀止堂並不遙遠,小半個時辰功夫,便走回了觀止堂中。
“清風,可有客來訪?”
“周先生,沒有客來訪。”
書童清風是個機靈孩子,小步走了過來,低聲說道。
“知道了。”
周易點了點頭,先是吩咐清風把門帶好,不讓任何人進入。
又囑託清風最近機警些,不論是來了什麼人,都要恭敬有禮地接待,不得怠慢,才坐在書案之前,在面前平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