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普世會議(第1/2 頁)
第171章 普世會議
經過長時間的召集,總共有六個國家的特使、7位牧首、83位主教參加布庫爾耶什蒂會議,其中有16位是從安條克、亞歷山大和耶路撒冷來的。他們齊聚在布庫爾耶什蒂,為他們的信仰發聲。
君士坦丁堡牧首安東尼四世宣佈會議開始,第一個主題是提升君士坦丁堡教會的地位。
目前五大牧首區的排名從高到低分別是羅馬、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安條克和亞歷山大,東羅馬帝國曆任皇帝想提升君士坦丁堡教會的努力都遭到了羅馬反對。既然如此,那就不帶他們了。
各個主教都同意將君士坦丁堡教會奉為第一,並且確定了瓦拉幾亞教會的地位,僅次於五大牧首區。
會上還對羅馬教廷和阿維尼翁教廷進行抨擊,指責他們貪汙腐敗,辜負了上帝期望。
“他們被金錢迷惑了眼睛,喪失了判斷能力,他們將上帝的旨意拋在腦後,仗著自己高人一等,將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民壓榨搜刮,用來滿足自己的貪慾。”
米爾恰大公也參加了會議,他對神學不太感興趣,但以上帝之名為他軍事行動正名還是可以的。會上他與莫斯科和特蘭西瓦尼亞兩國進一步加深了合作,共同對匈牙利、波蘭和立陶宛設為假想敵。雖然不管從土地、人口,還是經濟、軍事都落後一截,但假想敵的位置還是不變。
至於對奧斯曼,瓦拉幾亞教會和君士坦丁堡教會達成合作,準備組建一支十字軍向奧斯曼在歐洲的剩餘領土發動進攻。但現在還不是時候,具體還得等瓦拉幾亞大公的命令。
因為東正教內部分歧少,所以這場大公會議僅持續四個月就結束了。不像天主教開會開四年。在這次會議上,東正教會達成以下幾個共識。
第一,承認君士坦丁堡教會高於羅馬教會,並且瓦拉幾亞教會僅次於五大牧首區。
第二,未來會對奧斯曼發起一場戰爭收復失地。
第三,承認四大西儀正教會的地位,並鼓勵他們繼續傳教。
以上三條就是他們討論的結果,東正教世界達成了史無前例的團結。
而當布庫爾耶什蒂會議的結果傳到羅馬時,教宗格里高利十二世非常生氣,他宣稱要組建十字軍攻打那些異端。不少諸侯都有興趣參加,但和阿維尼翁教廷的爭鬥也不能落下,這就犯了愁。一旦失敗,羅馬的威望肯定下降,到時候阿維尼翁取代羅馬還不是分分鐘的事。
此時在東正教國家中,瓦拉幾亞毫無疑問是中堅力量。教會只能仰仗他的力量來實現復興,自然也會對他們做的事情大開綠燈。比如允許安德烈會在亞歷山大、安條克和耶路撒冷傳教,對新月教的聖戰獲得的土地都歸瓦拉幾亞。眼下離得最近的新月教國家就是奧斯曼,獲得他的土地就意味著瓦拉幾亞可以變身成一個地緣遼闊的大國,前提是他能夠吞併奧斯曼的土地。
會議的成功讓瓦拉幾亞可以召集一支人數眾多且狂熱的民眾十字軍,同時也為自己後面擴張打下了宗教基礎。
還有一個大公會議沒有宣佈的共識,那就是不承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頭銜,只承認德意志國王的頭銜。
神聖羅馬皇帝的標準封號為“羅馬皇帝奧古斯都”或“至尊的羅馬皇帝”。查理曼在800年加冕時,他的頭銜是“上帝加冕的最尊貴奧古斯都,偉大和平的皇帝,羅馬帝國統治者卡爾”,當中包含了“神聖”和“羅馬”兩個元素。“神聖”一詞從未在正式檔案的皇帝頭銜中出現,而“羅馬”一詞反映了“皇權過渡”。
962年,捕鳥者亨利的兒子奧托大帝,將德意志王國與義大利王國合併為神聖羅馬帝國,加冕成為“羅馬人的皇帝”,但是他仍然持有“法蘭克人的國王”的正式頭銜。
1073年,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