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第2/3 頁)
我還是時常過訪。他與我有同好,讀書、買書。措大買書,只能窮遛,靠發掘,逛冷攤,找俏貨,要好而不貴。偶得一冊,欣喜莫名,不啻拱璧。我們的過從,常以此相互炫耀。我到他家,寒暄一過,先奔書架,後奔床頭。搜撿一番,便知道他近日讀何書,得何書。因為他治學的書、新得的書在書架上,而旁搜博覽的書都在枕邊。有時翻到聞名未見或心慕已久的書,我便坐下看,金易兄也就繼續做他的事。賓主不再交言,直到金夫人留飯,我悟到時光不早,尚有事待辦時,才&ldo;啊也&rdo;一聲推車便跑,因此常為金夫人笑為怪誕。但無事時也就留下來。金易兄喜於正規讀書治學之餘,博讀一些掌故、風土、軼聞、考據之類的東西。所謂&ldo;雜學&rdo;積累得很深厚,所以他才能&ldo;識貨&rdo;,才能寫出《宮女談往錄》來。
當年在&ldo;公寓&rdo;過從之時,我一定向他談到過老宮女的事,所以我在他家碰到老宮女時他說:&ldo;認識吧?&rdo;我當然認識她,但她卻不認得我了。介紹了過去,她才恍然。她隻身傭工,那兩位&ldo;活寶&rdo;呢?我沒有敢問。只是稱讚她挺硬朗,實際上她老了。看來和主人相處還好,金夫人很寬厚,而金易兄探得了寶藏。金易兄這樣稱讚老宮女:&ldo;她肚子裡的宮廷掌故可真不少!&rdo;&ldo;老人家記憶力不錯,幾十年前的事還清清楚楚。就是得耐心點聽,說著說著這個,一下子岔開十萬八千里,你得想法把話頭引回來。不過岔開的也不是廢話,只是另一件事,也滿有意思。&rdo;有時他也慨嘆:&ldo;驗證起來,筆記、瑣談之類所說的宮廷事情不能據為信史,有的是以訛傳訛,更多的是想當然耳。&rdo;這顯然是他從老宮女的第一手材料驗證出來才有的感慨。
我覺得金易兄的成書是很有意義的。至少記的是身經目睹的過來人語,拘限於地位,耳目所及,所言可能有不盡但是沒有不實。老宮女的回憶究竟給後人留下一份可信的資料,不是變形以至變質的贗品。想來老宮女如不是火化,早已&ldo;墓木拱矣&rdo;,地下有知,也可欣慰吧!
附一:我所認識的&ldo;老宮女&rdo;劉曜昕(4)
但我認為金易兄的功績是大的。寶藏固足珍惜,但識寶、開掘的人更可崇敬。一位文化水平素質不高的老人是&ldo;話&rdo;不出我們今天所讀到的這樣宏篇鉅著的。這裡可以想見作者的學識和素養。首先是&ldo;識貨&rdo;,能從一個老保姆的片斷的言詞中看到它的價值;其次是深入地開掘和探索。這兩者都必須是行家裡手才能做到的。看來金易兄的&ldo;雜學&rdo;起著決定性作用,就彷彿是一位地質學者或考古專家。再次就是梳理、剔抉、剪輯又兼備了編劇和導演作用。老宮女所&ldo;話&rdo;,多珍貴也只是素材。
所希望的是金易兄這點心血,不僅給我們提供了一些資料和掌故,更希望能引起那些熱衷於宮廷何如者參證,不要只憑&ldo;想當然耳&rdo;來編造&ldo;神&rdo;話,貽誤後人。
附二:相濡以沫五十年(1)
回憶和金易在一起的日子
沈義羚
一、在北京大學
1939年,我從女一中畢業,考進北京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我認識了金易。他學名王錫,河北玉田人。當時班裡有不少是冀東一帶的人:劉曜昕是豐潤縣人,徐守忠、苗貞華是武清縣人,仇煥香是順義縣人……聽說他們曾結拜為義兄弟,人稱&ldo;北大七子&rdo;。後來他們還組織了&ldo;詩詞研究會&rdo;,會員擴大到半個班的同學,也有女生參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